殷耀文
[摘? ? ? ? ? ?要]? 論述為了深化產教融合理念,使其內涵能有效地滲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依托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長期產教融合先進經驗、先進理論的支撐;依托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創建的“企業學院”,結合工學一體化思想,對傳統課堂的教材學材、教學過程、教學模式進行大膽改革創新。
[關? ? 鍵? ?詞]? 產教融合;工學一體化;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152-02
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普遍存在實踐能力不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足、人才培養方案與企事業用人單位及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吻合度不夠等問題,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在新形勢建立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顯得極為重要。而課堂教學的改革是這一系列改革的抓手,創新“校企融合、理實融合、工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課程與崗位深度融合”的工學交融平臺,是現代職業教育提升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概述
在當今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教材與學材、授課模式都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所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要大膽求“變”,大膽求“新”。變革的關鍵在于課堂及其相關支撐元素的創新,本課題有效地開展與實施將為國內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范本參考。
二、主要內容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按照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規律,以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相關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構建校企合作育人課程體系。
本課題著力解決當前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與企業實際工作需要脫節的問題,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深化學校和企業的聯系;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和重構教學組織,不但滿足企業技術和組織發展對基層管理人才綜合職業能力要求,而且關注與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密切相關的綜合素質和心理品質,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具體的教學過程應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具體課堂教學上,采用基于校企合作開發的基于工作頁模式的學材和教材,課堂特色主要體現在兩點:(1)體現“學中做”“做中學”的思想;(2)教師和學生角色轉變或者互換”,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課堂的組織和進行由學生主導,教師只是一個規則的維持者。以具體的電子行業基層管理者為例,我們想通過課堂創新培養以下特質的人才。
從專業能力上來講,主要有以下內容:
1.理解生產線關鍵設備和主要治具的工作原理,點檢、保養要求,能組裝必要的治具,并進行常用設備的維護。
2.能熟練操控多種產線關鍵設備并進行必要的維護,按照崗位責任制及文明生產要求參與產品生產過程,執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3.能進行流水生產過程的監控和現場記錄,及時巡檢生產線并展開員工交到工作。
4.能對生產及檢驗設備進行調試、檢驗與保養維護,初步判斷和處置常見的機械和電氣故障,配合工程部進行設備的現場調試和檢驗。
5.能按照質檢控制流程和標準進行工序加工質量監控,處理品質異常情況并進行產品質量分析。
6.具有評鑒和指導他人上崗作業的能力。
7.能夠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已有工作經驗分析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能的改進方案。
8.能使用和查閱技術資料和行業標準,正確解讀產品零件、治具結構、設備原理等的相關圖文文檔和工藝文件,并規范地編制WI和SOP等作業文件。
9.能熟練地使用ERP、MES軟件并提取相關信息,評估工作過程,分析解決技術與基層管理問題。
10.能指定并執行班組成產組織管理計劃,并考慮經濟成本和節能環保。
從基本素質和關鍵能力上來講,主要有以下內容:
1.具備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
2.具有環保、安全、職業健康意識。
3.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4.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5.具備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6.能夠借助工具書閱讀和翻譯本專業外文技術資料。
7.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工作方法:
1.圖紙的識讀方法。
2.治具的基準與定位選擇方法。
3.機械裝配方法。
4.電氣安裝方法。
5.治具的調試方法。
6.治具故障的診斷與維修方法。
7.治具的檢驗方法。
8.治具緊急事件的處理。
勞動組織方式:
1.與治具設計人員的溝通。
2.與操作員、工程師、線長等有關人員就治具故障內容進行交流。
3.向材料及備件庫保管員領取材料及備件。
4完工自檢后交相關部門驗收和使用。
5.接受安全員的監督(稽核)。
工作要求:
1.能講解產線、工站以及治具的生產流程、工作原理。
2.能深入細致地進行現場觀察、詢問及各項檢測工作,防止片面性。
3.能識讀、分析治具原理圖、設備連接圖等。
4.能熟練操作治具組裝、測試、維修和維護的工具和儀器設備。
5.能夠獨立或協同完成治具的組裝和維護任務。
6.能正確處理緊急事件(直接急停、臨時代換、消防及急救)。
7.能夠根據工站或治具的WI、SOP制定維修方案。
8.滿足治具工作質量要求和時間效率的要求。
9.具有工作的成本意識和社會環境責任SER。
10.自覺保持安全作業、遵守廠規、員工手冊。
總的來說,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過程與模式的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角色發生逆轉,課堂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以學生自我學習、發現、演講、思辨、討論為主。教師只是規則的維持者,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實行小組分組教學。小組內部選出組長,組長對成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小組成員完成某一任務后,形成較為標準的SOP文件,由組長指定的小組成員進行講解,與此同時,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在此過程中可以發起提問、質疑等。通過這一系列的交互過程,使講解的小組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最主要的是鍛煉了整個團隊的組織、表達、思辨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是以后職場工作中所必需的。在具體的教學組織方面,采用30人以下的小班制,采用項目教學法,在定制的教室進行工學一體化學習,具有充足的學習材料、資料、安全操作規程等,并且以周為單位連續進行教學活動。
當前任務結束后,小組還需要制作PPT,組長還需要進行匯報。我們通過這樣的實踐發現,相比于傳統的課堂,經改革后的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學生自信心明顯增強。
(二)教材與學材的創新
教材和學材方面,不使用傳統的教材進行講學與授課,而是采用與企業聯合開發的基于工作頁形式的“教材”和“學材”,工作頁的主要內容是將任務進行分解,一般的任務分解成信息獲取、制定工作計劃、制定執行方案、解決問題、反思與改善五部分。每部分中,執行相應的要求,并注重課堂互動活動。
(三)課堂環境的創新
為了實現改革創新,我們建立了別具特色的專業教室,進行了別具特色的裝修,整個教室課堂環境充滿創意與現代化。在此環境下,教學雙方課堂場景是活潑的、輕松愜意的、相對自由的。教師和學生處于同等的地位。學生的角色是問題的解決者和任務的執行者,教師的角色為規則的維護者,這樣,課堂的主體便由教師向學生發生了轉變。
(四)學生課業評價的創新
在對學生課業的評價過程中,不再是傳統的應試評價或者課堂教學評價,而是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結合兩個方面對學生作出綜合評價。在過程評價中,以學生工作頁的具體完成情況為主要評價標準依據,在結果評價中,主要以學生的匯報為評價標準。在過程評價指標方面,主要以分組/分工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制定計劃能力、執行實施能力、檢查反饋能力、改進能力六個項目為主要衡量指標;在結果評價指標方面,主要以撰寫SOP文件能力、展示工作成果能力、排故考核三個項目為主要衡量指標。
學生考核分為職業素養考核模塊、工作過程考核模塊、工作結果考核模塊三部分,占比為20%、50%、30%,詳見“治具的組裝與維護”課程評價表。
“職業素養考核模塊”根據學生的出勤、紀律、學習態度、團隊合作、安全意識、設備操作、維護和保養的規范化程度等情況,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按照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完成各項任務,并合理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監督員評價和組長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除學習狀況之外,過程考核還關注學生的發展潛力和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考核在相互信任的氛圍中進行,應對在學習和應用方面有創新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鼓勵。
“工作過程考核模塊”主要針對工作與學習任務的完成、課堂練習等情況綜合評定成績,教師通過在學習與工作中的觀察、口頭或書面提問、實踐考核、學習過程性文檔的檢查等方式,重點考查學生在實踐中獨立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工作結果考核模塊”中,采用學生未學過且與已學過學習任務難度相近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要求學生完成該工作任務以考核相應的職業行動能力。例如,根據具體工作情境,按照作業規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手機接插件治具的組裝與維護,并達到行業規定的技術標準。
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評價方案。在學習開始之前,應事先確定評價的指標,指標不要太多,應滿足“可觀察性”和“可獲得性”的標準。開展小組評價時,應針對具體教學內容給予建設性的反饋。教師評價通過抽樣性觀察、小組工作文件和考試進行;應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參照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結果進行總評并提出改進建議。
三、結束語
總之,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基于“企業學院”模式的課堂教學創新,經過在本校半年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從效果產出來看,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初的預期,得到了企業方、學生方、教師方的一致好評。我們也相信,隨著工學一體化課程的持續推進,這種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模式必然會成為國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樣本。
參考文獻:
[1]劉素梅,范學剛.大國工匠培養,從職教師資培訓開始:中外職教師資培訓對我國的啟示[J].職業,2018(27).
[2]周秀峰,李偉華,任雪浩.德、美、澳三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主要特點及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4(11).
[3]邵敏,王杜春,任雪浩.德日職業教育教師準入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2018(2).
[4]王駿.國外工學結合模式及其借鑒[J].中國高校科技,2011(11).
[5]潘玲珍.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6]戴艷玲.民辦高職教育師資管理機制建設的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