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增鋒 安玉欣 楊晶晶
[摘? ? ? ? ? ?要]? 莒文化在中國傳統文明發展過程中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莒文化融入旅游管理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加強理論和現實的結合,增強課程教學的地域特色。從莒文化出發,介紹莒文化與文化旅游教學相結合的現狀以及必要性,提出莒文化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具體運用,為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 ? 鍵? ?詞]? 莒文化;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26-02
莒文化即莒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是古老的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于齊魯文化,對齊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有重要作用和巨大貢獻,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傳統文化進校園成為一種趨勢。高競男提出,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存在人才培養方案相似、培養目標相近、開設課程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等現象。這些現象導致缺乏具有地方文化底蘊、適合地區行業發展的旅游專業人才,造成當地文化與旅游脫節,地方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喪失,旅游產品缺乏吸引力。因而,我們應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將當地傳統文化融入旅游專業教學中,培養更多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級旅游人才,真正實現旅游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
一、旅游專業與文化結合的現狀及問題
(一)旅游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定位不夠準確
目前,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著重于強調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外語交流和應用能力”“策劃、營銷和組織能力”“現代服務與管理意識”等,極少將區域文化這些特色融入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培養適合于當地的旅游人才。
旅游與文化的課程雖多,涉及的內容也較為廣泛。但無論是教學計劃還是課本只是簡單地介紹各地山水人情、歷史古跡和民俗風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種旅游文化現象的來龍去脈、空間演變規律等。這些泛泛而談的旅游文化知識不足以滿足客人的旅游文化需求,導致課程定位出現偏差,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因此,必須重新定位旅游文化課程的內容與目標,實現旅游文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二)旅游專業教學內容中缺失當地文化
目前旅游管理專業雖開設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地方導游基礎知識等有關旅游文化的教學內容,但都存在一個顯著的問題,即當地的旅游文化傳統習俗沒有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旅游專業教學中缺少地域文化。如旅游文化學中關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內容,僅是介紹我國典型的區域文化特征,沒有全面覆蓋各地地域文化特色,更不用說對當地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的講解。
莒文化最早起源于夏,核心內涵為“明禮尚義、崇文重學、包容創造、自強不息”。但遺憾的是,由于我們對莒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夠的重視,旅游文化學教學過程中,對莒文化資源融入太少,課堂教學與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脫節,導致與莒縣古城的旅游發展不相適應,難以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二、莒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必要性
(一)有助于拓展旅游文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文化傳承
旅游文化教學過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資源,有助于拓寬旅游文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旅游文化的魅力,加深對故土的情感,身體力行。并且地方性旅游文化對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挖掘本土旅游文化的特征,增強文化自信,堅定強國自信,增強愛國情感。除一般的景點介紹性講解以外,還可以重文化,加深學生印象,加強旅游文化的存在感。如“莒文化”擁有深厚的儒家底蘊,可以從文化傳播的視角分析莒地文化,追溯過往歷史,學習研究仁義、誠信,重禮儀的良好品質,提高學生的文化審美修養,還能為莒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道路。
(二)有助于莒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將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教學內容當中,有利于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厚的文化歷史地理的古老大國,旅游文化資源分布廣泛,區域特征明顯,值得充分利用,代代相傳。除此之外,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顯特色,因而旅游文化教學應表現出高度的地域性。“莒文化”是山東旅游文化中極具地方性特色的文化,承載著中國古文明的印記,彰顯著仁義禮智信的高潔情操,引入到文化旅游的課程教學當中,更有助于其傳承和弘揚。
(三)有助于實現教學的隱形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分為顯性教育目標和隱形教育目標。就旅游文化而言,其顯性教育是了解和認識地方旅游文化的特點和旅游價值,而隱性教育則是通過對地方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莒文化中“明禮尚義、崇文重學、包容創造、自強不息”的核心內涵有助于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的情操,貫徹講仁義、誠信,重禮儀,實現教學的隱形教育目標。
(四)有助于實現對接市場的現實需求
可以利用旅游文化教學的社會實踐性,從而滿足對接旅游市場的現實需求。旅游文化不應該僅僅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它的教學也不應該忽視了對其具體的實踐應用。旅游從業者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傳播或者展示,知識不應當是浮于書本,更應該是融會貫通,掌握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的方方面面,分析緣由,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增強實踐能力,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地方性旅游文化不僅要理解,更要深入研究。例如導游方向的學生在講解“莒文化”的時候,對歷朝歷代的文化傳承,歷史淵源等知識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學生在講解的時候才能爛熟于心,服務效果才好。
三、莒文化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運用途徑
(一)完善莒文化與旅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對接旅游市場現實需求
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順應本土教育目標,面向當地市場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積極擴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與文化資源的教學深度和廣度,實現地方性旅游文化課程的特色改革。莒縣積極響應國家和山東省號召,開展了一系列莒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孩子記得住鄉愁,勿忘在莒。我校作為莒縣唯一一所職業院校,承擔著莒縣的職業教育,積極組織莒文化進校園,先后提出“號角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等。就本校而言,旅游教學大綱應加大莒縣旅游文化資源的滲透,加強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傳承文化特色,帶學生實地體驗莒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仁義禮智信的文化精髓,對接旅游市場的現實需求。
(二)根植莒縣獨特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觀、歷史價值、民間習俗等物質和精神內涵,可以通過開設當地文化課程,使學生認識到當地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在旅游服務過程中能夠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域文化,也能針對不同的地域文化提供個性化服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熟練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資源,結合實際,發揚本土文化,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就能夠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通過校本教材的出版,將莒縣的特色旅游文化素材以案例和課題的形式呈現,依據目前的市場需求和山東文化旅游及莒縣文化旅游的現狀,增加莒文化知識。通過游客和導游互動,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莒文化。
(三)結合見習教學,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工學交替”成為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趨勢,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見習、課程實踐等,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旅游專業,了解旅游專業所需,為理論學習奠定基礎,且運用課堂所學豐富當地導游詞,更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實訓室的建設中,也應考慮企業需求,創造良好的實踐性教學條件。對實習基地的選擇,更應選擇與莒文化相關的實習基地,如莒國古城、浮來山等。這既滿足學生所學,也能推動當地文化旅游的發展。
(四)校企合作,注重師資培養
基于職業教育“重實踐”“重技能”“重應用”的特點,應注重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由此,通過多種途徑完善師資。首先,專業教師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豐富教師的實踐案例,促進教師向“雙師型”教師成長。其次,聘請旅游企業人員作為校外兼職教師,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將旅游行業最新的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時傳遞給學生,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熱愛本專業,實習也能更快融入本行業。最后,充分發揮莒文化研究所的優勢,加強與莒文化研究所的聯系,可以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莒文化融入旅游研討會等,完善旅游與莒文化的校本教材。每個月請一名了解莒文化的大師來為學生開講座,將莒文化學精吃透,更好地將莒文化融入旅游專業的教學,從而促進旅游業未來人才的培養,為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作準備。
(五)創新教學手段和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課堂優勢,采用小組討論式、啟發式、互動式、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案例式教學方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通過“教、學、做”一體化,提升學生對莒文化的認識、理解、領悟、掌握,為莒文化融入旅游教學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借助現代信息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技術,如翻轉課堂、景區3D實景模擬等,給學生提供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條件。教師上傳莒文化解讀答疑到班級學習平臺,解決學生對莒文化理解不夠全面,需要反復進行知識鞏固的問題,真正實現課上課下聯動。
總之,結合地域文化完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氣息,為當地培養高素質的旅游人才,而且有利于旅游專業發揮優勢和建設,有助于地方旅游的長遠發展。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可以對如何結合本區域文化進行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專業課程的開發進行一定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晶.淺析地域文化對旅游教育發展的影響:以內蒙古旅游教育為例[J].北方經貿,2012(7):124-126.
[2]孫文福.充分利用遼寧歷史文化資源促進《中國旅游文化》課程建設[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3):71-72.
[3]朱平,蘇媛娥.依托廬山旅游文化資源做好課堂教學改革[J].九江學院學報,2009(2):120-122.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