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緒龍 屈育霞
[摘? ? ? ? ? ?要]? “引企入校”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企深度融合的表現,是校企雙方技術、管理、文化及人才交流的平臺,是學校師生專業技能接軌社會實際需求的紐帶。從對“引企入校”的必要性入手,建議以完備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契約”作為校企雙方責權的約束,保障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經營和師生技能實訓協調統一開展。分析在校企“雙元”體制共建環境下,通過契約達成一致目標,重點分析學校增添生產性實訓環節后師生專業技能實訓模式的構建。
[關? ? 鍵? ?詞]? 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34-02
近年來,職業院校紛紛借職業教育大力發展之機,紛紛利用自身條件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意圖實現學生校內真實環境實訓。“引企入校”借企業之力量是公立學校突破制度束縛,降低經營風險的必然選擇。然而,校企兩種不同所有制主體結合,如何化解經濟與人才培養價值取向間的矛盾,保障學生技能實訓是職業院校“引企入校”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一、“引企入校”建立生產、實訓良性運行模式
(一)公辦性質束縛自主經營
學校作為政府主辦事業單位,其設備、資金等資產均屬國家所有,學校上至校長、下至一般教師均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開展工作。一方面,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對外經營活動,需融入瞬息萬變的產品市場,若學校獨立經營或作為經營決策方難以破除體制約束,應對市場變化存在遲緩性,易錯失經營良機。另一方面,學校工作人員均以教學為主且一人一崗,工作極為固定,缺乏對外經營的管理人才、流動資金及管理經驗等要素。
(二)企業具備豐富的市場運行經驗和管理團隊
其一,企業長期在瞬息變化的市場內求生存,積累了豐富的市場資源和應對變化的經驗、管理經驗以及符合市場需求的先進生產工藝,引企入駐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生產經營之責才能解決其生存問題;其二,以企業為主,學校監管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經營模式將在一定程度上破除體制束縛,在市場競爭中具備更大的自主權,應對市場變化及時做出應對;其三,企業以流動資金、管理團隊、設施設備、技術團隊入股生產性實訓基地不僅解決了生產經營問題,還為學生的實訓提供了最新生產工藝的指導和先進設施設備學習、掌握的機會。
二、建立校企雙元主體約束機制,保障實訓育人功能
201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實現“產教融合”,職業學校可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辦學。然而,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分屬國家所有和私人所有兩種不同所有制;分屬追求育人目標和追求經濟利益兩種不同價值取向;分屬上級監督運行和自由經營兩種管理模式。由此,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科學運行必須“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1]。
(一)校企合作形式
通常來看,公辦學校同企業資本的合作不外乎引入型、互助性和股份制三種形式。
校企雙方通過資產評估采用股份制合資而建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企雙方利益相互保障最佳形式,也是我校力求實現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股份制合作中,學校以場地、裝修、部分設備等物質條件參股,企業投入流動資金、管理、部分設備以及技術等參股,雙方協商一直以相應股權來決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維護雙方的合作關系,分割相應的紅利。
(二)契約精神:建立校企約束機制
具有法律效益的契約約束機制是校企兩種不同體質利益集團達成統一的唯一保障。承載育人功能的學校勢必以人才紅利作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動力驅動,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勢必以不斷擴大盈利作為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經營的驅動力。由此,為了保障校企雙方各自的利益,以構建“利益共同體”為基礎,構建校企捆綁式合作,共同制定完備的、具備法律效益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約束契約。
(1)建立經營承載契約。為了發揮企業經營優勢與便利,同時又不失學校實訓基地權限和利益,校企雙方應該就實訓基地管理運行建立相應的契約,成功將生產經營權限交給企業,實現實訓基地的良性運行,保障經濟利益。
(2)建立重大決策管理契約。為了公平公正地保障校企雙方相關利益,在實訓基地生產經營的重大事件中建立決策契約,保障實訓基地的發展不脫離于任何一方。
(3)建立校企人才紅利共創契約。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平臺,校企深度融合完全實現的表現更在于對于人才培育的共同參與上。為了充分解決校企雙方在“盈利”同“育人”的沖突,校企雙方應建立諸如《“校企共育”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生產性實訓考核制度》《生產性實訓教學檢查制度》等相關制度,明確校企雙方在人才共育中的責任與權利;校企共同制定《生產性實行計劃》《生產性實行指導制度》等實訓具體規范,明確實訓基地學生生產性實訓的時間段、工位、指導教師等相關問題。
三、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運行模式
(一)構建校企人員輪崗模式,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因受人事體制、專業設置影響,不斷調整,導致“轉行”和“純教書”等因素制約行業、企業從業經歷缺失或不足,實踐操作技能陳舊等問題。并且,職業學校師資的技能操作能力培養需隨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的革新不斷更新,這必須成為一項長期的工作。
為了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符合一體化教學需要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必須建立校企聯通的雙師培養工作機制[2],安排學校的專業教師定期輪流去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教師可在企業的一線參加生產勞動,也可安排在技術或管理部門,還可參加企業的某些項目開發和研究工作。這樣,教師本人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可以得到充實、提高和更新。同時,還可把生產中最新的技術帶回學校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師進去企業的同時,企業安排技術員工進入學校,承擔起進入企業教師的工作量,擔任學生實訓課程的指導工作。企業員工的注入,帶來的不僅僅是企業最新的生產技術,還能帶來企業真正的工作模式和企業文化。
(二)構建學生“遞進式”實訓模式
1.學生基地實訓原則
(1)過渡原則。過渡性原則是指生產實訓基地實訓作為學生基礎實訓向真實環境頂崗實習轉變中的崗位技能提升實訓。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企共建集生產、經營、實訓于一體的對外開放式實訓空間,其產品將直接面向客戶。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操作能力,在完成理論學習和校內實訓,掌握基礎技能技巧后,如旅游專業學生掌握基本的待人禮儀、擺臺、鋪床等基本技能;汽修專業學生掌握汽車組裝、發動機拆裝等基本技能,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協助指導師傅完成相關產品生產任務。
(2)全面原則。全面性原則是指在學生進入實訓基地要對實訓基地各個崗位進行體驗式實訓,感受各崗位的工作狀態、崗位要求和技能要求。
(3)診斷原則。診斷性原則指學生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并非意味著校內學習的結束,而是與校內學習交替進行,每階段實訓完成后教師、指導師傅將一同對學生實訓做出評價,將實訓中存在的相應問題或實訓弱點列入下一階段校內學習的重點。
(4)定崗原則。定崗性原則指學生經過生產性實訓后要確定一個自己最適合的崗位。學生完成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基礎實訓的練習,并且經過各個崗位工作狀態、崗位要求及技能要求的體驗后,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且技能掌握最熟練的崗位定崗實訓,協助指導師傅充分熟悉該崗位的工作情況,成為自己的崗位專長,為以后的頂崗實習和就業奠基。
(5)免責原則。免責性原則指學生在生產性實訓中不對產品質量承擔責任。學生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是作為協助者、受指導者參與實訓,每個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指導師傅,所有工作均需在師傅指導下完成,不獨立進行產品生產。指導師傅承擔學生工作的指導和產品生產的監督工作,對學生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
2.生產性實訓基地學生實訓模式
根據中職學生教學要求,學生在校學習2年,企業頂崗實習1年,在校學習需修完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同時,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有必須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操作知識。因此,在設計學生參與生產性實訓模式時學生需要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前3個月完成文化基礎知識學習和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學習,從第二學期后2個月開始學生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始體驗式實訓、協崗實訓、定崗實訓同校內專業學習的交替學習。
第一階段:文化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
時間:第1學期、第2學期前3個月。
學習內容:文化基礎模塊主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職業生涯規劃等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基本應用文協作、與人交流方式和職業道德規范等基礎知識。專業基礎模塊主要學習專業理論課程和基礎操作技能練習,讓學生了解專業基本情況、設備基本工作原理、制圖及設備基本操作技能等相關專業知識。
第二階段:體驗式實訓階段
時間:第2學期后2個月。
學生進入生產性實訓基地,按照工作流程進行崗位輪轉體驗,了解各崗位的崗位職責、崗位要求及技能要求,該階段實訓由學校專業課教師帶領完成。同時,該階段也是學生對自己校內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實踐的開始,學生通過崗位體驗,了解自己在校內學習的欠缺,通過教師和指導師傅的評價將問題匯總,在下一階段的校內學習中,教師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
第三階段:校內學習階段
時間:第3學期前3個月。
該階段主要針對學生在崗位體驗過程中進行課程設計,對于學生在體驗式實訓中所暴露問題進行強化。同時,根據專業進度開設后續課程。
第四階段:協崗實訓階段
時間:第3學期后2個月。
該階段學生進入實訓后,由生產性實訓基地工作人員充當指導師傅,一名指導師傅帶3~5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協崗實訓。學生在師傅指導下進行崗位實際操作練習,輔助師傅完成產品生產任務。該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10到15天為周期進行崗位輪換實訓。
第五階段:校內學習階段
時間:第4學期前2個月。
該階段主要針對學生在協崗實訓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對于學生在協崗實訓中所暴露問題進行強化。同時,根據專業進度開設專業拓展課程。
第六階段:定崗實訓階段
時間:第4學期后3個月。
該階段學生實訓根據前面學習和實訓情況,學校教師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參與生產性實訓。定崗實訓階段同樣采用師傅指導實訓方式實施,但學生實訓不輪換崗位,在固定崗位進行生產性實訓完整個階段。
第七階段:頂崗實習
時間:第5學期、第6學期。
該階段學生進入學校統一安排的企業參加頂崗實習。
參考文獻:
[1]申屠江平.高職院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0(9).
[2]葉柏林,盛國.企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和運作機制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26).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