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兵 陳秀麗 李曉紅 張金利 李鳳玉


[摘? ? ? ? ? ?要]?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食品檢測技術專業與寧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黑龍江省果蔬檢測中心、黑龍江省林副特產研究所、黑龍江響水米業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單位構建協同發展共同體,圍繞產教融合機制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共享型基地建設、技術攻關與創新、社會服務等開展廣泛合作,實現“行企校生社”的多贏格局。
[關? ? 鍵? ?詞]? 協同發展共同體;四階遞進式;食品檢測技術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96-02
一、研究背景
2009年6月1日國家制定并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首次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要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
黑龍江省是食品工業大省,食品工業已成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之一,黑龍江省“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我省要建成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根據國家食品質量管理及法規要求,食品企業必須配備規范的質量檢測部門和專業的質檢人員,企業現有檢驗人員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存在問題,已成為制約黑龍江省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急需一大批“懂理論、精檢驗、能監控、會分析”的杰出技術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專業存在產教融合不夠深入、校企行合作不夠緊密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專、精”崗位人才培養的水平和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三、協同發展共同體的探索與實踐
(一)創新機制體制,打造協同發展共同體
依托學院牽頭的黑龍江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搭建專業發展大平臺,以行業需求為切入點,牽手典型食品企業創新《信息互動互遞機制》《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成果互融互惠機制》三大系列融合機制,為三方深度合作夯實基礎;圍繞“五個共同”(共同培養人才、共同制定標準、共同建設資源、共同培訓攻關、共同社會服務)開創校企行三方“集團牽動,行業牽引,校企牽手”的協同發展新模式。
(二)高水平建設覆蓋綠色食品生產全鏈條的檢測基地
攜手省林副特產研究所、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等科研院所、響水米業、北味集團、紅星乳業等區域龍頭企業,基于農業生產環境監測、農產品安全檢測、加工食品品質檢測等典型崗位任務,按照檢測項目對設備重新布局、投入,依據國家標準建設“教學、科研、服務”三型共享全過程檢測平臺,創新多元共建、共享、共管的運營模式,為教學、科研、服務提供重要支撐,助推龍江綠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
學院投入1100多萬元購置了安捷倫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高端設備50多套,按照企業分析檢測流程和國家標準建設,且已通過省技術監督局的驗收認證,形成設備資源和技術的雙重優勢,放大了分析檢測中心為教學、科研、中小企業的服務功能。學院現已成為區域糧食、食用菌、果品、蜂產品六大類綠色食品產品研發、品質改進、檢驗檢測、技術攻關的重要支撐。
(三)對接產業崗位需求,優化育人體系,提升育人水平
1.對接產業需求、融入行業標準、承接企業任務,創新專業校企行共育的“四階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國家法規標準、行業技術規范為操作指南,以中心對外服務項目、企業真實檢測項目為載體,引技能大賽比賽項目進課程,創新人才培養。
2.瞄準食品化驗員、品控員兩大核心崗位,對接國家、行業、企業三級生產標準,基于校、行、企三個工學交替場所,圍繞糧食、蔬菜等六大典型食品,重構出專業崗證融合、課賽一體的“2336”課程體系,培養現代食品企業需要的質量管理人才。
3.“五措”并舉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拔宕搿奔磭@職業資格和崗位需求,通過情景演練、拓展訓練、大賽歷練、服務磨煉、企業鍛煉五大舉措,將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和創新創業素質培養融為一體,讓學生實現入行→入門→入腦→入心的素質養成。單元→單項→綜合的教學設計,實現學生新手→熟手→能手→高手的職業進階。同時以企業員工標準考核評價學生,使文化全程植入,素養全面提升,實現由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以培養教師“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為重點,建立和完善教師技術服務的制度與政策;創新“雙師雙能”型教師“下企業、下基地”的服務方式;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管理機制,引導教師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科研攻關、產品開發、技術推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行業企業的技術革新與發展,為產業升級服務,為提高區域經濟效益助力。
四、協同發展共同體的建設成效
(一)八大共建項目落戶農經,運行模式因“地”制宜
1.與行業共建3個分檢中心,助力地方食品產業升級
有3個行業分檢中心落戶我院(寧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分中心、黑龍江省果蔬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分中心、黑龍江省煙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創新多元共建、共享、共管的運營模式,引地方產業監測項目進中心,已開發名優產品標準3個,研發項目6個。
2.與科研院所共建4站1室,助推地方農業技術研究
共建4個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食用菌、蘋果、水稻、蜜蜂),1個寒地果樹重點實驗室,開展寒地蘋果品質改進等研究,累計支撐研究項目40余項,審定品種26個。
3.與龍頭企業共建檢測中心,助力地方中小企業發展
共建食品分析檢測服務中心。專業師生依托中心的設備和技術優勢,合作為區域西瓜、香瓜、響水大米等地產名優果蔬和稻米品牌完成產地環境質量標準檢測、農藥、肥料使用指導、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產品檢驗等生產鏈條的資源開發,支撐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3年內,師生開展產品化驗近6000余樣次,職業資格鑒定與陽光工程培訓5000多人次,技術攻關6項多。
4.加盟“省科技創新創業共享服務平臺”,地域共享
加盟共享平臺,實現中心功能集教學、科研、服務、創新于一體,出臺共享機制,鼓勵資源開放,廣泛服務中小企業,科研院所。自2012年,平臺連續5年獲評省級先進集體。
(二)“實崗+實境+實戰”,實現文化素質潛移浸潤,積累技術技能
創新校企行共育“四階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崗+實境+實戰”的育人過程,“五措”并舉讓學生實現入行→入門→入腦→入心的素質養成,讓文化素質潛移浸潤,由單元→單項→綜合的教學設計,讓技術技能積累提升,實現學生由“新手→熟手→能手→高手”的職業進階。學生連續2年獲全國技能大賽三等獎。
經過兩個循環的改革實踐,食品檢測技術專業建設成效顯著,學生“專注、精湛”的檢測技術和過硬的綜合素質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近5年,學生雙證率100%,就業率及企業滿意度95%以上。專業改革范式,為全國食品類院校同類專業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專業已經成為地方綠色果蔬、食用菌、糧食等產品品種研發、工藝改進、質量升級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趙欣.企業文化融入職教城軌訂單班教學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7).
[2]李寶坤,羅鵬,張建,等.食品專業生產實習課程改革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9(5).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