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雅琦

[摘? ? ? ? ? ?要]? 視唱練耳作為一門基礎性的技能課,是學生發展音樂能力的基礎性課程。為革新傳統的視唱課堂,結合教學實踐,提出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從基礎知識、技能水平和鑒賞力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這種模式的理論基礎出發,結合平日具體的課堂實踐,討論這種模式的可行性,從而便于進一步完善此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
[關? ? 鍵? ?詞]? 視唱練耳教學;音樂綜合能力;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104-02
作為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視唱練耳是學生發展其他音樂能力所必不可少的音樂課程之一,對培養音樂人才和提高國民音樂素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馬克思說:“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具備良好的聽音、辨音、識譜、視唱能力,既能幫助我們正確地理解和表現作品,也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藝術實踐。
在我國師范類院校的視唱練耳教學課堂上,教學的重心往往偏向于純粹單一的技術訓練,而忽視了視唱練耳教學中所存在的文化內涵。重復簡單的模式不僅容易使學生的音樂能力發展受到阻礙,也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產生消極、厭煩的情緒。因此,選擇什么樣的視唱練耳教學模式,如何才能使基礎課程更好地為其他音樂課程服務,是我們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應該加以思考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和本身的專業方向,筆者提出了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從基礎知識、技能水平和鑒賞能力三個方面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要求層層遞進,從而可以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蘇聯音樂理論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視唱練耳教學上指出:“視唱練耳的進行需與樂理緊密地結合起來,視唱練耳技能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樂理知識為基礎。”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樂理以“知性”為前提,以認識為主,除學習特定的知識外,還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作為一門技術課,視唱練耳課的教學內容與樂理不同,這門課以“感性”為前提,以感知為主,除學習特定的內容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感性、感受能力。通過視唱練耳訓練,可以理解和鞏固樂理知識,化理性認識為感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進一步印證理性認識。
雖然視唱練耳只是一門技能技巧課,但這門課的教學目的卻蘊含著很深的人文內涵,主要表現在提高音樂的感知力、記憶力、鑒賞力、表現力這四個方面。這為我們在視唱課中融入樂理和音樂欣賞的教學提供了依據。
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的思想核心是: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應當相互聯系并成為一個整體。視唱練耳課與音樂欣賞、聲樂表演等學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都是相互關聯的。美國音樂學家羅杰·凱密恩的《聽音樂:音樂欣賞教程》(Music: An Appreciation,6 brief edition)一書,是目前國際上很有名的一本音樂欣賞教材,該書不同于一般欣賞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僅在第一部分專門介紹音樂欣賞的諸多要素,而且在其后欣賞曲目的環節中,也始終貫穿著對音樂要素的分析。這本書既引導讀者深入聆賞音樂,也介紹音樂的要素、形式和各個時期的風格;不僅提高讀者對音樂的興趣,也培養他們聆聽的技巧。由此可見,用樂理的知識和視唱練耳的技能輔助進行的音樂欣賞,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欣賞活動。
二、“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課堂實踐
筆者所在的是一所培養幼教師資的五年制大專院校,在音樂基礎課的設置上,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安排了樂理、視唱練耳和音樂欣賞課。
由上表可知,學校在設置三門課程時,考慮到了知識的全面性以及音樂能力的遞進原則。但由于上課的節數和學年長度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培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基于以上分析,結合自身的專業和教學實踐,筆者提出了在視唱課堂上實行樂理、視唱、欣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模式遵循重點突出、點面結合的原則,以視唱教學為主,樂理、音樂欣賞為輔,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
課堂上對視唱能力的訓練,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旋律基礎音的把握,具體體現在對音階、和弦等旋律音組成因素的準確演唱。比如大調視唱,重點加強對大調音階及主三和弦的練習,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視唱曲目中分析音階及和弦的變化形式。其次是對音程的訓練,在教學中強調不同音程的演唱位置,特別是級進與跳進音程的對比,輔助以肢體動作,強調下巴的靈活運用。最后是對特殊音樂組成形式的運用,比如模進。通過對不同模進形式的學習和類比,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演唱不同模進形式的音樂片段。
視唱課的最終目的在于對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輔助以樂理和音樂欣賞的教學,有利于從理性和感性的層面更好地促進視唱水平的提高。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樂理知識的涉及應注意以下三點:首先,對知識點的講授隨講隨停、適可而止,避免喧賓奪主。其次,對樂理知識的講授要分層次,與視唱進度相配合。比如對小調音階的講授,應該分為三個階段:先是介紹自然小調音階的音階構成及旋律特點,配合以自然音階為主的視唱曲目;然后學習和聲小調音階,強調其與自然小調的區別,并注意音階中第七級變化音的演唱方式,配合以和聲音階為主的視唱曲目,單獨練習出現變化音的樂句;最后講授旋律小調音階,強調音階上下行的區別,將之與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加以區分,強調升高六級、七級音之后調性感覺的轉變,再配合以旋律小調音階為主的視唱曲目。此外,對樂理知識的講授應該進行階段性的總結歸納。比如6/8拍視唱曲目中的各種節奏型,由簡單到復雜,便于系統化地將各種節奏型串聯在一個框架中記憶。
我們所謂的音樂欣賞,實際是一種審美的過程,一般會經歷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階段。課堂上涉及的音樂欣賞,應該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由表及里、有步驟、分層次的鑒賞,尋求一套有章可循的欣賞方法。通過對大量視唱曲目的分析,結合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了一套適合師范類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簡單分析模式:第一部分是整體分析,涉及三號(譜號、調號、拍號)、樂句劃分、特殊節奏型(切分、附點、三連音等)三方面內容;第二部分是具體分析,涉及表情術語、力度術語、音程關系、音樂組織形式、音樂性分析等多方面內容,其中音樂性分析中包含我們在欣賞中最常關注的作曲家、創作背景等方面的內容。為了更好地將這套分析體系融入視唱練耳的學習中,在課堂上,每周都會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一首視唱曲目進行分析講解。學生依據現有模式的講解,既是一個熟悉掌握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視唱練耳學科的基本任務是“組織和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訓練其積極地將聽覺運用到創作與表演實踐中去”。師范類院校更應該將視唱練耳的教學實踐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結合,這種教學模式正是夯實學生音樂基礎,提升他們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新聞.融入樂理基礎知識的視唱練耳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王光耀.視唱練耳教學法論集[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
[3]劉永平.視唱練耳教學概論[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09.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