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玲 胡明 唐祖明
[關? ? 鍵? ?詞]? 教育扶貧;助力;精準脫貧;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128-03
從2015年起,廣西職業學校開展了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的建設。這個基地是以促進民族文化創新鏈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創新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為目標,產學融合、運轉高效的新型創新組織。通過基地建設,以期促進職業教育與民族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的功能
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的建設,要在課程教學、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創新鏈各環節的整體規劃統籌部署,促進創新鏈上各類創新載體的協同育人,由此,基地從整體上應具備以下四個功能。
(一)培養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人才
職業學校根據地方民族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設置相關專業,構建課程體系,立足于民族文化傳承創新,選擇課程內容。通過校企合作的途徑,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按照課程運行機制,系統化地培養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人才。
(二)形成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創新機制
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為適應我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需要,通過職業學校系統化培養專門人才來從事民族文化工作,有利于民族文化以職業的社會性、規范性和時代性得以延續和繼承。因此,職業學校在傳承創新民族文化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設基地能夠在學校、政府、企業、社會之間形成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合力,這種合力可以促使職業學校獲得政策支持、經費投入等資源,并與企業、行業、民間大師協同創新,形成民族文化傳承的創新機制。
(三)實現成果快速轉化與擴散
職業學校可根據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將社會需要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相結合,選擇適宜的傳承項目,通過制定創新基地發展規劃,將基地的建設和發展融入當地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同時,職業學校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可以將民族文化輻射到社會民眾,營造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氛圍,激發社會民眾對弘揚民族文化的興趣、熱情。
(四)為學生提供民族文化育人的環境
育人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建設一個具有濃郁民族文化氛圍的基地,寓民族文化精神于潛移默化之中,給學生以熏陶、感染和激勵,這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教育,事實上,我們經常在職業學校看到,學生進入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從好奇、了解、思考到產生興趣,從學習、模仿、練習到展示成果,環境在育人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物化性的民族文化,學生可觀、可觸、可動手,能夠幫助他們整體認識民族文化的概要,并在實際動手中體驗民族文化的精妙,從而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文化認同感。
二、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的策略
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專業、課程、活動等各個教學環節和校外各種社會資源。善于靈活運用適合職業學校的方式方法,將有助于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的有序建設和健康發展。
(一)從立德樹人出發,培養文化傳承人才
立德樹人是職業學校的使命,一方面,民族文化具有豐富的德育元素;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具有技藝技能的屬性,可以成為學生的從業領域。
民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引入民族文化,在引導中職生了解、認同民族文化的同時,挖掘民族文化的育人內涵,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使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和諧校園和民族精神的建設,使學生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傳承人。
從培養民族文化專業人才角度來看,職業學校肩負重要使命,大有作為。過去民族文化的傳承基本上采用心口相傳、口耳相傳、一對一甚至是家族相傳的方式,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傳承,后繼無人導致民族文化衰落。職業學校以專業為依托,以課程為核心,改變口傳身授的模式;編寫規范化教材,進行課程和內容的改革;拓展第二課堂活動內容,通過校企合作參與真實項目等,這將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規范化的落實,培養高質量的民族文化專門人才。
2004年正式公演的《印象·劉三姐》,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臺山水實景演出,全部演員由我校培養和出演。該劇引發了我國新型文化休閑業態的形成與發展,全國各地迫切需求大量實景演出演員。學校基于《印象·劉三姐》建立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開展“實境教學”,使教學情境與工作場景合一,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合一,訓練流程與工作過程合一,實訓角色與工作身份合一,學生獲得“職業人”職業能力的訓練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學校以企業需要來組織教學過程,以實境教學來優化實訓資源,踐行了校企融合培養民族文化人才的理念。
(二)引入商業模式
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的市場化運作是值得探索的一條路徑。引入企業和投資者參與開發的商業合作模式,可以激發基地的生機與活力,能夠在市場化中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現代化發展。比如通過銷售文化產品、舉辦文化活動、提供文化服務等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為反哺民族文化教育教學,并為職業學校服務社會提供保障。
基于《印象·劉三姐》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采用了校企一體面向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與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按照“校企一體、供需對接”的改革思路,創新校企一體化辦學機制,構建現代學徒制下的育人模式,探索適應新業態的人才培養及供給方式,校企聯手實施演職人員本土化策略,既節約了演出成本,也促進了旅游演藝更為原生態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共同塑造文化品牌,整合市場運作,《印象·劉三姐》形成產業鏈并刺激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一個常年演出、穩定產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基地,拉動了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打造品牌活動
不同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有其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活動,一方面能吸引學生和社會公眾參與,擴大宣傳,另一方面能推動民族文化創新發展,融入時代潮流。尤其是融入學校文化發展來建設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既可以促進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又能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
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我校與企業一起不斷創新民族藝術形式,共同開發《侗族大歌》等節目推向演出市場,形成了服務社會的文化品牌。同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學校選擇了“劉三姐”民歌、原生態侗族大歌、天琴等作為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有關技藝技能,也要從這些民族文化技藝技能中領會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審美素質。這些獨特教學內容的教學產生了良好效果,形成我校民族文化教育品牌。
(四)主動對接地方經濟建設
對接地方經濟建設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有利于以產帶學、以產促研,促進民族文化教學成果的運用和轉化。職業學校積極挖掘民族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圍繞市場需求將民族藝術與文化產品、藝術產業有機融合,打造具有服務地方、服務產業的項目,推動產品轉化,是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路徑,也是依托民族文化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
我校基于《印象·劉三姐》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是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實體,全校師生同為企業員工,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中職學生和當地5個自然村村民成為職業演員,成為《印象·劉三姐》每年演出500多場、每場600多名演員長期穩定的人才支撐。《印象·劉三姐》還通過培訓當地村民成為職業演員,將他們的生活展示為藝術,既拓寬了村民的致富路,更讓他們的精神面貌、整體素質發生巨大變化。“專業演員+當地村民”的人才供給方式是人才扶貧與經濟扶貧、扶貧對象與產業職業人才培養的精準對接。
(五)構建民族文化傳播模式
在我國,民族文化有多種傳播方式,作為職業學校,應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民族文化傳播特點,構建以民族文化建設為核心,以場景系統、資源系統、網絡系統、教育系統建設為主體的框架,探索一種集民族文化教學、民族文化傳承體驗與民族文化普及相結合的民族文化傳播模式。
為推進民族文化在職業學校的傳承與創新,職業學校應開設民族文化相關課程,出版一系列民族文化著作;協同政府、社會及學校等各方力量,打造優秀校園文化,并在促進地方民族文化中發揮作用。
我校依托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采用多種途徑傳播民族文化,如開設相關專業、開設相關的民族文化課程或手工藝傳承活動,培養民族文化技藝技能人才;建設民族藝術(侗族大歌與天琴)展示廳、展示侗族大歌與天琴的實物,收藏壯、侗民族服飾、樂器、生物用品;聘請民族文化技藝大師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指導學生演唱侗族大歌并在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活動中展演;制作民族文化的宣傳與培訓手冊制作,開展民族文化或手工藝相關的社會培訓等,特別是我們將口口相傳的壯族天琴、侗族大歌編寫成課程教材,使民間口傳身教技藝規范化、系統化,奠定了壯族天琴和侗族大歌傳播的物化基礎。
三、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的成效
我校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中,通過校企一體化辦學,培養出穩定、合格的《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人才;構建的現代學徒制下“教學—實踐—就業一體化”育人模式,體現了人才培養從學習性工作過程到普適性職業工作過程中企業的主體作用;探索的“專業演員+當地村民”實景演出人才供給方式,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力。中國旅游演藝聯盟梅帥元主席指出:聘用當地村民群力群演,是我國演出史上的創舉。《印象·劉三姐》“專業演員+當地村民”的實景演出人才供給方式是全國首創。
(一)人才培育質量獲得社會認可
學校通過校企一體化辦學,培養出實景演出的適需人才。學生在實景演出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景演出經驗,強化了學生職業能力,就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大實景演出基地以及部分企業、教學機構,畢業生“雙選會”形成了學生挑單位反客為主的局面。畢業生就業率100%,對口就業率100%,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民族文化成果對當地產生輻射、示范作用
學校研究、開發的民族文化課程和教材,在應用推廣中獲得好評。龍勝縣教育局表示,我校的實景演出系列教材,為各級學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供了指導。龍勝各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等7所學校也認為《壯族天琴》《侗族大歌》教材特色鮮明,具有創新意義。這些課程與教材在陽朔縣等不少中小學應用,開展民族文化教育及節目排演,產生了傳揚民族文化的積極效應。
在拉動地方經濟方面,《印象·劉三姐》目前累計票房收入近20億元,為桂林旅游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專業演員+當地村民”的實景演出人才供給方式,普遍為我國實景演出機構直接采用。
在文化扶貧方面,學校每年培訓當地5個自然村的村民成為職業演員,每天參加《印象·劉三姐》演出有了固定收入,約有300名村民實現脫貧。學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貧困山區、少數民族村寨,企業持續性投入扶貧資源,為他們免學費、免費食宿,提供生活補貼及工作機會,學生每月均有演出收入,一些學生還將收入補貼家用。
(三)學校取得良好的辦學聲譽
新華網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學校辦學成果。2016年,學校在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獲得一等獎;2017年,學校在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得特等獎。與企業合作的《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在國內、國際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四)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的成效
學校主動適應我國實景演出新業態需要,校企一體開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促進實景演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凸顯了校企合作面向市場辦學、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的聯動發展。
實踐經驗表明,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要取得預期成效,必須重視系統化設計、一體化實施。系統化設計就是將民族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結合起來,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教學環節的組織、教學過程實施、學生就業等;一體化實施就是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和民族產業需求的融合,通過校企合作,改變民族文化教育中教學過程及方法與實際需要脫節的狀況,在滿足企業需要的同時,要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在傳承創新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文化素養和民族精神。總之,抓住“育人”這個硬核,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的建設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