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校企合作就是校企聯合辦學,聯合設計培訓方案,聯合教學,快速培養出符合企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分析傳統校企合作模式弊端同時,充分借鑒管理學中的PDCA模型,深刻闡述了如何將教學內容與企業對員工的專業化發展相結合,學校與企業如何設置實踐準備模塊、操作體驗模塊、理論學習模塊、工作評價和改進模塊、標準化模塊等多個模塊課程,讓學校為企業長遠發展服務,最終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互利共贏。
[關? ? 鍵? ?詞]? 校企合作;職業教育;PDCA 模塊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227-03
一、關于高職校企合作的研究現狀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互利合作的教育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大中專院校等職業教育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提升學校品牌效應,拓寬學生就業路徑,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教育行業發展帶來了一片春天。[1]
在過去十幾年,各國致力推動校企合作培養方法的發展,如德國“雙元制”模式、英國“三明治”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亞的行業主導模式等,許多專家致力于這些模式的研究。HyslopA認為德國的“雙元制”(簡稱BBS)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是建立在工廠實踐培訓和學校理論教育雙系統之上的,并強調這是德國整體經濟和系統成功的“秘密”所在[2]。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是決定人才培養類型和質量的關鍵。我國雖對校企合作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大量探索與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統性理論。本文對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進行宏觀和微觀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校企一體,以企為主,產教融合,工學深度結合”的教育模式,拓寬了校企合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二、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現狀
(一)校企合作層次淺、領域窄,隨意性大
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大多數還是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開展。從課程建設和師資建設兩個維度來看,企業的參與度不夠。眾所周知,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與學校合作出于自己利益,為了獲得廉價的勞動力,節約成本或為了完成國家政策的某些要求實現社會影響力。在校企合作方面,企業人員往往是派技術骨干來學校做講座,而缺乏實際操作的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就造成理論與實踐操作分道揚鑣。眾企業與學校合作很多都是出于某些機緣巧合的結果,并非是學校或企業深思熟慮后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達成的戰略決策。大多數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企業與學校合作很大程度上并未考慮學生長遠發展和切身利益,企業只出于自身眼前利益考慮。學校同樣也存在投機現象,并未著眼于學生身心發展與長遠發展來甄選合適的企業合作。
(二)校企合作的課程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嚴重脫節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存在著專技課程過細過多問題,課程設置專業局限性過強,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導致內容繁瑣、交叉重復,文化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學時數偏多,而實踐操作教學時數偏少,從而形成學生專業技能單一、實踐操作能力低下、創新精神缺乏的局面。傳統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溶度不夠,所以,基于這樣的考慮,高職院校就應該對所固有的教學內容做出創新,為課程內容的創新提供現實指導,結合社會、企業需求,增設專業的模塊化內容,擺脫對以往教學內容的依賴,充分借助實用的教學內容,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操作技能,進而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不斷思考學習,總結理論經驗,扎實理論基礎和綜合素養。
(三)校企合作中企業熱情不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需要學校培養適應企業生產需要的人才,但大多數企業為了只選擇人才,缺乏共同培養人才的責任與義務。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尚未具備獨立承擔車間操作的實踐技能,學生實習只進行跟崗學習,不能為企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企業對學校的信任折扣減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目前,迫于政策壓力、人情往來等因素下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業在校企合作得益甚少,校企合作成為企業一種負擔,真正積極主動進行校企合作的企業屈指可數。
(四)校企合作中教師動能不足
多數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育力度和企業兼職教師的引進力度都不足以應對產教深度融合的需求。從學校方面來說,更多的關注自身發展,對于校企合作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教學改革的推動力度不大,導致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教學改革積極性不高,人才培養上很難體現出個體企業對人才的差異性需求,不能滿足不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是密切校企合作關系的有力途徑。而目前,雖然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注重教師科技研發能力發培養,但由于起步較晚,師資薄弱、經驗欠缺等狀況。如何調動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提升教師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現實問題。
三、解決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短板的基本對策
基于建構主義和混合式學習理論,按照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就業為導向,按職業能力目標的層次和類型,遵循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任務及其工作時效為依據,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典型項目,實現高水平的“教、學、做”一體化。
(一)積極探索校企一體、以企為主、產教融合、工學深度結合的合作模式
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大多數僅停留在表面,未深入全面開展。本研究提出全新的合作模式,即校企一體、以企為主、產教融合、工學深度結合;不能讓學生感覺還在學校,既無壓力,又無動力,應讓學生深入企業,從基礎的操作員做起,讓他們從精神上感受生活、工作的艱辛,激起學習動力。根據各位學員在企業中的工作表現,分配合適的工作崗位,全方位培訓和培養。高校教師可以到企業中給學生上課和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也可以到學校中給學生上課和培訓,不限制時間和地點,共同培訓理論與實踐雙一流的應用型人才。
(二)基于PDCA模型的校企合作實施方法
在深度分析學生學習特點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根據高職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進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較強應用能力的技能型全方位的應用型人才為方向,為學生提供真正實踐操作的機會,為企業提供優質的人才資源。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一體、以企為主、產教融合、工學深度結合”的教學模式,實施方法涉及“計劃”、“實施”、“監督”和“改進”四個環節,其中校企合作中全方位教育貫穿于該模式的所有環節。
1.計劃
(1)學校大力爭取政府扶持,制定詳細的校企合作發展規劃。
(2)針對企業的合作開展方式,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明確每個階段應該做的工作,制定目標,對計劃落實情況全面追蹤,確保計劃全面有效落實,達到預期效果。
(3)針對學校的合作開展方式,做好詳細的工作計劃,明確以企為主過程中,學生如何深度合作,學校的配合方式,目標和效果。
(4)針對學生的知識和工作能力安排,做好詳細的工作計劃,根據學生本身能力的發展,做好后續工作和學習的安排,明確學習和工作的規劃、目標和考核方式。
2.實施
按照“計劃”環節制定的計劃和標準,根據準備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出具體的行動方法和方案,進行布局和具體操作,努力實現預期目標。具體的行動方法和方案完成后就進入驗證階段,在這一階段除了按計劃和方案實施外,還必須要對過程進行確認,確保工作能夠按計劃進度和效果實施。同時建立起信息采集,收集過程的原始記錄和信息等項目文檔。
3.監督
根據前期計劃節點,針對目標進行核對和檢查,確認方案是否有效、目標是否完成,需要進行效果檢查后才能得出結論。將采取的對策進行確認后,對采集到的證據進行總結分析,把完成情況同目標值進行比較,看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結果時,應該確認是否嚴格按照計劃實施對策,如果是,就意味著對策失敗,那就要重新進行最佳方案的篩選。
4.改進
(1)標準化,固化效果。標準化是維持方案效果現狀不會下滑,積累、沉淀經驗的最好方法,也是方案效果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標準化是方案效果的動力,沒有標準化,方案效果就不會取得成效。對已被證明的卓有成效的措施,要進行多維度二次標準校對,確保標準執行和推廣過程中不會較大偏差或誤讀。
(2)問題總結,處理遺留問題。遺留的問題在下一期工作方案中進行二次優化,這樣,周而復始,螺旋上升。對于方案效果不顯著,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離等問題,進行總結,重新制定新的方案。
(三)完善校企合作的課程設置
在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時,高職院校不考慮學校實際情況,只要是當前熱門的專業都會設置,存在著跟風現象。殊不知這兩年的熱門專業,等到學生畢業時就可能變為冷門專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偏多,實踐課比重偏少。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培養匠人精神,為此,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要建設一個專業化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的依據是產業的核心工作崗位、重點工業崗位以及拓展工業崗位的目標任務,然后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分類和模塊化。將教育內容與企業對工作職工的職業要求相結合,設置多個模塊,分別是實踐準備模塊、操作體驗模塊、理論學習模塊、工作評價和改進模塊、標準化模塊,每個模塊設計出相應的詳細計劃和總結。
(四)調整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
督導機構不能流于形式。政府和各相關部門應該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協力構建校企合作的法律體系,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同時建立校企合作督導機構及完善問責機制及建立人為資源開發制度。健全的法律是一切的保障和基礎,在法律的規范的下,完善激勵政策并且出臺細則和具體實施方案后續配備效果評估也一定要跟上。德國的教育質量考評委員會就是學習的榜樣,由受過質量管理專業培訓的教育專家、教育行政人員、企業人員組成,負責制定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并定期進行教育質量評估。總之,政府要為學校和企業界做好校企合作的保障作用,將法律與政策都落實到位,并且將各配套措施也實施到位,讓校企合作辦學有法律法規的保障。
(五)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觀念
現在很多企業尚未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企業對于校企合作往往迫于政府壓力才進行形式上的合作。企業是經濟實體,并沒有與學校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鑒于此即使與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也是淺層次的不深入的。企業必須要重新認識校企合作對于本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要樹立人力資本投資的觀念。校企合作就是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眾所周知,人力資本投資是投資收益率最高的一項投資,雖然具有投資高收益慢的特點,但企業要有長遠眼光。21世紀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把握住了人才這條經濟命脈就不難問鼎蒼穹。面對技術人才的短缺,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是一本萬利。
企業的發展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宏觀發展戰略的基礎上,調查發現部分大型企業出于人才發展戰略參與合作,校企合作僅是極少數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多數企業沒有將參與職業教育納入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有學者基于企業性質,認為經濟實體不應承擔教育責任,承擔校企合作對生產、經營的效益有著負面的影響,但一個具備發展性眼光和責任意識的企業,不僅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也會在其他社會活動參與中獲得長遠收益:第一,社會效益。企業參與高職合作教育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積極正面的宣傳會讓企業獲得良好社會聲譽,擴大社會影響;第二,資本效益。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企業參與培養的人才最終主要服務于所在行業,調查發現超過70%的學生希望留在實習企業工作,同時職業院校的科研技術會為企業技術研發和服務升級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企業可以獲得職業院校提供的員工培訓提離員工職業素養。
(六)安排企業主動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
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一線工作環境、企業管理和文化及前沿設備都是實訓基地建設中院校所缺少的,因此企業提供設備完善的實踐訓練基地能夠營造出更真實的實踐環境,便于在合作開展中提供必要的資源補充,同時有助于及時更新前沿的行業崗位要求。另一方面,針對院校教師在企業實踐經驗上的不足,企業可參與到師資隊伍的培養中,一是企業技術專家通過現場觀摩、實際操作和技術研發等環節對職業院校教師進行指導,二是選派優秀技術人才兼職教師的形式對院校師資隊伍進行補充,這兩種形式既可以幫助院校教師和企業專家達到職稱評定中的要求,又可以優化職業學校的"雙師"結構。
四、結論
現代高職院校的教育,要著眼于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訓,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與市場的需求。本文正是深入調查分析校企合作過程中合作企業的意愿動機、現實障礙、合作路徑及成效評價等問題,通過以“校企一體,以企為主,產教融合,工學深度結合”的模式,使用管理學中的PDCA模型的方法,結合浙江省高職院校靈活的辦學化制度,優化教育中的學習課程,探索出一條促進高職校企合作的實踐路徑,為提升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和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宋麗.校企聯合教育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以三立“少帥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
[2]Hyslop.A.Lessons from the German Dual System[J].Techni
ques Connecting Education & Careers,2012(87):40-45.
◎編輯 薛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