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霞 (甘肅隴南市宕昌縣實驗中學)
校園欺凌現象是近些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主要得益于近些年網絡技術的發展,讓很多存在于校園角落的事件有了一個曝光的渠道。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一直是我們關注的課題。
校園欺凌產生的條件中,學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將二者分別進行分析。
首先是欺凌者。
第一,學生時代由于空間的限制,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校園內,在這樣的場景下學生都是平等的。于是就會有學生希望能夠得到其他人的關注,這種情況類似于動物種群中選取首領的方式。但是人與動物的社會性規則是有區別的,學生由于知識以及閱歷的限制缺乏對人類社會性知識的了解,就會產生用極端方式獲取他人關注的情況。
第二,影視以及其他媒體的影響。許多影視文學作品由于藝術表現的需要,將部分暴力進行美化,導致很多學生盲目模仿,致使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第三,學習壓力,很多學生缺乏和同齡人交往的經驗,交流的對象往往是家長或教師。而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具有強制性,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存在“上下級”關系。
第四,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學生的影響。首先是家庭方面,家庭的教育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過度的溺愛以及過度嚴厲都會導致學生在集體認知方面產生偏差。其次就是對于欺凌事件的處理態度,對校園欺凌來說,處罰力度太低導致學生的欺凌成本太低,這也是校園欺凌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被欺凌者。
校園欺凌的形式不僅指的是肢體方面的接觸,還有口頭謾罵、起外號等對被欺凌者人格進行侮辱的方式,以及通過成立小團體,通過種種方式達到孤立被欺凌者的目的,侵犯被欺凌者正常的人際交往權利等。
首先是認知問題。有很多欺凌方式是隱蔽的,難以被發現的,導致被欺凌者自身對欺凌現象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久而久之,就會陷入自我懷疑中,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其次是沒有反抗意識。當意識到受欺凌,很多學生不能及時尋求家長或教師的幫助,導致欺凌者變本加厲,進一步做出傷害行為。
第一,學校對校園欺凌現象沒能做到主動預防。很多學校在欺凌事件發生后才會進行補救,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時,學校缺乏有效地對學生的三觀進行培養的方式,導致很多學生的三觀都處在一種“放養”的狀態。
第二,很多家長缺乏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由于許多家長對自身的言行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容易在耳濡目染下學習家長錯誤的言行。
要想解決校園欺凌問題,首先應該從制度著手。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遏制校園欺凌現象。很多學校制度并不是不完善,而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執行人員嫌麻煩等一系列問題,許多學校的校規、校園制度在長期沒人追責的情況下就成為一紙空文。健全追責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欺凌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提高欺凌的成本。
學校的氛圍經常會使人的情緒受到影響,如大多數高中高三教學區都會不自覺地使人產生一種緊張感,學校氛圍的構建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由于現在很多學校都在追求所謂的“升學率”,導致學生學習壓力巨大,校園欺凌就成了部分學生釋放壓力的方式。因此,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環境非常有必要,可以通過定期舉辦一些小的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排解學習壓力,另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同時對學校一些欺凌事件頻發的地點要加大巡查力度,最大限度地杜絕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可以通過講座、視頻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能對校園欺凌現象有足夠的認識,這樣就能讓一些被欺凌者有足夠的認知,對自身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
其次,教師要鼓勵受到欺凌的學生向教師傾訴。教師都是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給予學生合理的建議,同時對一些極度惡劣的情況予以制止。用這樣的方式逐步提高被欺凌者對自身的保護意識,讓校園欺凌從根本上得到抑制。
同時可以播放一些學生因受到欺凌而導致嚴重后果的視頻材料,讓欺凌者能夠認識到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初級階段,所以只要教育得當就能夠引導其向善。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根治學校的欺凌問題。在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有極強的參照作用,只有教師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才能給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才能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
其次,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基礎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需要對學生的家長進行提醒,讓學生家長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斟酌,以免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只要學校和家庭能夠做到雙管齊下,那么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所述,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學校、學生和家庭共同協作,困擾校園安全的欺凌問題才有可能被徹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