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姝婕 (江蘇連云港市海州第二實驗小學)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一般為“創設情境—學生自學探究—交流探究成果—教師適當點撥—學生操作—評價—拓展反饋”這幾個環節。為了實現在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中重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觀念,其中學生自學探究、交流探究成果、教師適當點撥、評價這幾個環節與展示密不可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勞動與技術課程理念中提出:勞動與技術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作品引導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在創設情境過程中進行實物展示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讓學生在更加良好的心態下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導入環節采用直觀有趣的實物導入方式一下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激發孩子探究新知識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打開思維,點燃學生學習的動力。例如“可愛的紙簍”一課,教師拿出紙簍(展示紙簍)讓學生猜猜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出示編織材料:紙)它們都是用紙編織而成的。老師手中的紙簍漂亮嗎?想不想動手做一個?創設一種直觀的情景,營造一種氛圍,同學們對展示的紙簍實物充滿了好奇,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技術活動的心理需求,為學習紙簍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伏筆。
在發展環節,展示呈現多樣性。從人員來看,有教師的示范性展示、學生的分組展示(代表展示)等形式。例如“木蜻蜓”一課,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木工工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特別是用砂紙對木料進行打磨。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采用分組交流討論等形式弄清木蜻蜓的制作方法。遇到困難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同學互助、借助多媒體課件等形式解決。鼓勵學生有疑敢問、有疑善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突出學生學習及技術探究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小組中互幫互學,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試著飛木蜻蜓,教師針對各組的展示情況及時解決重難點問題,從學生制作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進行設計原理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的展示,發展創造力,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意識能夠得到加強,創造精神得到熏陶,創造性想象力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得到發展。在親自動手實踐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技能技巧和情感體驗。
成果展示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環節,是促進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通過觀察考核學習過程和學生作品,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技能、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等進行評價,學生可以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通過作業評價促使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認真完成每一次的作業,在體驗成功的快樂和愉悅中增強自信。例如:“吉祥結”一課,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給予學生評價的方向。(1)自薦作品(根據評價標準,你覺得自己的作品能獲得哪種獎項,理由是什么)。(2)評選作品(每組組長做代表,按照評價標準,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作品的完成情況分別選出精工獎和設計獎,得票最多的同學將獲勝)。(3)互評作品,改進不足(現場采訪小評委,對未獲獎的作品,指出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教師隨機點評)。以評價促進發展是勞技課評價的目的,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發揮課堂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評價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和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形成一分為二看問題的科學態度,同時為學生進一步創新指明了方向。
課堂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拓展內容的設計又回歸生活,將課堂(一項任務、完成一件制作,進行一項設計等項目形式)再一次延伸到生活中,給學生自由放飛心靈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課后實踐中運用技術,沉淀技能。舉一反三,拓展延伸。例如:“可愛的紙簍”一課:同學們今天我們用最簡單的材料紙,制作了環保、實用的紙簍。你能用舊報紙制作紙簍嗎?看老師手中的紙簍就是用舊報紙編織而成的,課后同學們可以試試。你能在桌上找到用舊報紙折的紙簍嗎?它放在桌上是干什么用的呢?你想到了什么?(行動起來)希望大家能充分發揮紙簍的作用,保持教室的衛生。思考一下:我們還可以利用生活中什么樣的廢舊材料進行像紙簍這樣的創新設計?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勤于動手的能力,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和積極思考的習慣,獲得知識與技能相統一的發展,把勞動與技術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及跨學科的特征充分展現出來,實現勞動與技術課程多學科視野的教學創新。
多媒體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例如“兔子燈”一課,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各式各樣漂亮的兔子燈,激發學生參與技術學習的興趣,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研究和創作的興趣和愿望。
教師課堂上的現場展示是勞動與技術學習最直觀的指導方式,使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學習與學生面對面,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現場展示,讓學生的個體經驗和親身實踐通過現實的親自操作過程獲得直接操作的經驗。例如“滌綸彩球”一課中,對彩球的制作方法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看一看、探一探、拆一拆的方式讓學生對彩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展示制作。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邀請部分同學一起制作,共同完成滌綸彩球,教師在現場展示的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共同完成作品,讓孩子在了解制作方法的同時充分感受到合作帶來的成就感。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成品現場展示,進行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根據成品的學習內容采取模仿、體驗、探究、反思,以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使勞動與技術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手腦并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的過程。當然這些成品是可感的、易于操作的,同時又是富有挑戰性的。例如“平結”這一課,教師分小組發放制作好的平結,要求孩子按照教師發放的學習單(①觀察平結的構成。②模仿書中圖例編一編。③拆一拆,想一想你拆的是否和老師的一樣。④在編一編總結出問題和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作品與學習單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平結的制作方法,找出制作難點,有效地進行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之,對于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來說,對展示這種教學模式在各環節中的應用還需要繼續研究探索,不斷提高完善教學方法,從而激勵我們不斷去追求真實、有效的勞動與課堂教學的新境界,讓其能夠真正服務于學生、服務于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