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敏強
(作者單位: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
(責任編輯:張瑞瑞)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是在原煤炭部直屬的5家統配礦務局(建設公司)、省級涉煤企業以及3家省屬煤化工企業、2家裝備制造企業、1家鋼鐵企業基礎上成立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集團成立后,雖然通過并購重組、改造提升發展了燃煤發電、建材水泥、現代物流和金融服務等產業,但傳統產業比重仍然非常大。近年來,隨著宏觀經濟的換擋調速,陜煤集團走過了一段盛極而衰又浴火重生的發展歷程,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新興產業突破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傳統產業一般都具有勞動密集、工藝技術和組織管理成熟穩定的特點,且應用廣泛、價格相對低廉。以煤炭產業為例,2018年全國煤礦勞動用工總數近370萬人,煤炭產、消量分別為39.53億噸和36.8億噸,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均近70%。當前價格水平下,相同熱值煤、油、氣的價格比約為1:5.4:4。我國富煤少氣缺油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結構在較長時間范圍內不會改變。因為難以穩定出力的可再生能源尚難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與煤炭生產和消費高度的相關性,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對煤炭產業的高度依賴性。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3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仍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0%左右,即使2050年以后這個比例仍會在40%以上。因此,煤炭仍然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
正是由于傳統煤炭產業對經濟社會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我們應該準確認識傳統煤炭產業提質發展的意義。面對市場起伏,企業更是應該揚長避短、堅定主業不動搖。實踐證明,放棄自身長期積累的產業優勢,盲目追隨市場熱點,大舉發展自身并不熟悉的多元產業,最終多會付出沉痛的代價。2013年煤炭步入低谷后,陜煤集團也曾猶豫徘徊,最終確立了以“去雜歸核”為主要內容的應對市場危機的策略。所謂“核”指的是傳統主業。立足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打造的專業隊伍,依托陜西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稟賦,堅定不移發展現代化智慧煤礦。通過近5年的努力,陜煤集團的14座國家一級安全標準化礦井產能達到7000余萬噸,一批現代化煤礦取得國家核準并將在今明兩年陸續投產,在最新的全球能源企業500強排名中位列第103位,為國內煤炭企業第三位,一舉躍升到煤炭競爭力先進行列。
第九次: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軍用糧定額支票”(面粉、大米、粗糧、馬料各“伍拾斤”“壹佰斤”“壹仟斤”“伍仟斤”版)。
傳統煤炭產業雖然在短期內難以被全面替代,但相比于新興產業還存在許多的短板與瓶頸。傳統煤炭產業企業多數因用工眾多而效率較低、因門檻較低而魚龍混雜、因無序發展而產能過剩,同時因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而受到制約。此外,傳統煤炭產業不但面臨激烈的同行競爭,還要不斷為新興產業讓出市場份額。例如,我國煤炭產業因資源稟賦和安全條件的差異,東南地區年產量6萬噸以下的煤礦大量存在,而西北地區千萬噸級礦井比比皆是,行業內競爭十分激烈。基于世界能源結構的變化,以“低碳化”“無碳化”理念為核心的能源革命與變革在全球范圍蓬勃興起。由于大氣污染治理和國際碳排放雙重壓力,我國對煤炭生產和使用的管控日趨嚴格。同時,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技術進入快速工業化發展與應用階段,而以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電池為代表的配套技術的發展,將快速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傳統煤炭產業發展除了前述的短板與瓶頸,還普遍受到日益嚴苛的資源、環境約束,加上體制機制不活及歷史包袱累積,各類生產要素的效率總體偏低,拖累市場競爭力。經過多年粗放式發展,傳統煤炭產業企業低效、無效資產多,產能利用率低、資產負債率高,高端人才缺、低端用工多等現象非常普遍。提高行業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通過改革創新推進去產能提升供給效率、生產智能化提升工作效率、服務專業化盤活存量資源效率、資產輕質化提升資產效率。
一是淘汰了一大批競爭力不強的落后煤炭產能。2016年關閉退出19處生產煤礦,退出產能1830萬噸,涉及職工近4.4萬人,約占同期全集團煤炭產能和職工的17%和47.5%。
近年來,陜煤集團針對自身的短板開展了深刻的自我革命。
二是圍繞煤炭的綠色生產和高效清潔利用開展技術攻關。在生產環節,通過智慧礦井建設、保水開采新工藝、瓦斯零排放礦區建設、無人值守技術應用等舉措,不斷提高生產礦井的智能化裝備水平和礦區循環經濟建設。在消費環節,大力發展“煤粉—高效鍋爐—供熱服務”產業鏈,實現了煤炭燃燒的超凈排放。在交易環節,探索通過洗煤、電子配煤等手段,推行煤炭產品標準化,為用戶定制標準化的產品,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戶使用成本,依托陜西煤炭電子交易平臺,實行網上交易,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
四是開辦“陜煤思創學院”,大力挖掘和培養年輕后備干部。把黨的建設同企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有力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時,嚴格落實末位淘汰考核,大力提升干部隊伍素質。
三是按照適度相關多元的思路,重新梳理了“能材并舉”的煤化工發展方向。加快了自主開發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和煤炭分級分質利用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煤化工項目建成投產。
觀察固有頻率與振型,理論計算軟件得到的3階模態與6階模態為真實模態。1階模態與2階模態、4階模態與5階模態固有頻率都很接近。從圖4可知,1階振型與2階振型相似,4階振型與5階振型相似,這極有可能是密集模態或重根模態。采用試驗模態分析可驗證上述推論。
陜煤集團通過大幅度去產能,極大提升了保留煤礦的產能利用率,所屬礦井的產銷量基本實現了滿負荷運行。率先建成了全國首個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成功實踐和再創新了110-N00采煤工法,為減員提效奠定了堅實基礎。依托雄厚技術力量打造了多支專業化生產服務隊伍,既安置了退出礦井的富裕人員,又為新礦井輸出了成建制的技術隊伍,并為新礦井節省了培訓成本和設備投入成本。目前,陜煤集團內部的專業化、市場化服務,以及面向社會的托管運營已占很大比例。尤其是近年來與商業性銀行開展的數百億債轉股,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大幅減輕了企業的財務成本,顯著優化了企業的資金結構。這些改革創新舉措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雖然辛苦,但企業為我們解決問題,還加大了獎勵政策,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好好干。”甘岔子加油站員工小張說。
燙漂的本質在于控制蔬菜速凍生產的酶活性,分解纖維組織,除掉辛辣澀等味道,方便烹調處理[2]。另外,針對即食產品,殺青還應當起到殺死和減少致病菌的目標。加工環節能通過管理燙漂溫度與時間,實現鈍化酶、避免蔬菜變色、消滅或減少致病菌的目標。
綜上所述,我國的傳統煤炭產業升級換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機、條件均已成熟,只要煤炭企業持續用功,主管部門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在不遠的將來,相關產業定能順利實現能級躍遷,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