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青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散文集的閱讀是整本書閱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朝花夕拾》是中學語文學習中學生最早接觸的魯迅先生的作品集,也是最早接觸的散文集整本書閱讀。因此,對《朝花夕拾》進行整本書閱讀,對于中學生走近魯迅、閱讀魯迅、認識魯迅、學習魯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朝花夕拾》的整本書閱讀進行指導策略研究,更具獨特的意義。
受語言、時代背景、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朝花夕拾》與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隔膜。錢理群先生說,如何讓學生走近魯迅,愿意和他對話,就成了我們進行魯迅作品教學首先遇到的、并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首要任務是巧妙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初步消除學生與作品之間情感的隔膜,讓學生愿意走近魯迅、閱讀魯迅。
例如,先讓學生介紹印象中的魯迅,隨后教師簡要介紹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并結合課內精讀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激發學生了解魯迅童年的興趣,順勢導入魯迅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從學生本位出發,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1.從學生本位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1)“素”讀文本,尊重學生的閱讀初體驗。
“素”讀文本,就是學生在閱讀文本時不參考其他資料、教師并不加以干預,從而獲得閱讀初體驗。這種初體驗就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初成果。如在素讀《二十四孝圖》后,學生紛紛表示“開頭部分太難懂了!”“為什么魯迅先生那么討厭‘一切反對與妨害白話者’?”“郭巨為什么要把兒子埋了?”“魯迅為什么討厭《二十四孝圖》?”“孩子們為什么看個書都這么難?”……
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遠勝于教師的解析。只有了解并尊重學生的閱讀初體驗,閱讀指導教學才能真正發生。
(2)聯系生活,調動學生的生命體驗。
生活是最好的教學資源。閱讀聯系生活,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能夠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有效激發其思維和情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加深體驗;更能觸發其閱讀中的思考和創新,提升閱讀品質,進而讓學生的生命體驗成為閱讀指導教學的最大助力。
如為幫助學生理解《五猖會》中“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為了打游戲、看電視、打球等與父母進行談判的情景;理解《阿長與山海經》中長輩們不愿或不屑為“我”找《山海經》時,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回憶生活中長輩們對我們興趣的忽視等。
2.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走向文本深處。
《朝花夕拾》中有幾篇文章對于中學生而言“很難讀懂”甚至“讀不下去”。《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等就是典型。教師應該從學生理解文本的“心理邏輯”出發,先易后難,以易克難,循序漸進,帶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1)先易——捕捉容易獲取的信息。
容易獲取的信息指的是文章大意、思路等。素讀《狗·貓·鼠》后,可以讀到“我”是“仇貓”的,并可以迅速搜索到“仇貓”的原因。素讀《瑣記》后,可以梳理出魯迅南京求學的路線。素讀《無常》后,可以讀到“我”和“下等人”比較喜歡無常的“公正”,以及無常的“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
(2)后難——找出閱讀初體驗中存在的難題。
難題指的是文章主旨、重點語句等。如在《狗·貓·鼠》中,作者除了介紹自己仇貓的態度外,還想表達什么?在《二十四孝圖》中,文章開篇的詛咒,與標題有什么關系?《父親的病》中魯迅為什么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3)以易克難——借助已知信息,解決難題。
當學生了解了儒者送“我”《二十四孝圖》的目的是讓“我”學習孝道,結果卻適得其反,就可以明白《二十四孝圖》尤其是“郭巨埋兒”傷害了兒童的善與孝的天性,進而讀懂文章開篇的“詛咒”——《二十四孝圖》就是“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的代表。
整本書閱讀,關鍵是整體。散文集的特點是既能單獨成篇,又具有內在的整體性。所以在閱讀指導中,在學生已閱讀單篇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調整文章的次序,學會專題研讀,從而整體把握文本。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回憶性散文,內容上各有側重,有的側重寫人,如《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范愛農》;有的側重記事,如《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父親的病》;有的側重議論或記事兼議論,如《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
因此,在單篇閱讀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與主動性,或獨立閱讀,或小組合作,開展專題性閱讀活動,整體把握《朝花夕拾》以及其中的魯迅。
如魯迅的童年生活專題:讓學生篩選《朝花夕拾》中關于魯迅童年的信息,嘗試了解和探究魯迅的童年往事,體會他童年的苦與樂,全面認識魯迅的童年經歷,從而了解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領悟魯迅“朝花夕拾”時的內心世界:“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如魯迅筆下的人物專題:長媽媽與衍太太兩位女性,壽鏡吾先生與藤野先生兩位老師。搜索各篇中的語段,分析其形象特點,學習并借鑒魯迅刻畫人物的技巧。
經典常讀常新。對于魯迅,對于經典,“懂”是沒有盡頭的。對于散文集的整本書閱讀,必須立足學生本位,通過消除隔膜、調動經驗、專題研讀等方式,循序漸進,走向文本深處,進而由散入整,整體把握整部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