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嬌
從定義來看,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簡稱。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我們了解母語,提高語言知識的必要途徑,同時也是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個人的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很難遍覽世界風情,也無法穿越古今,但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取他人的經歷與思想,閱讀的過程也是跟隨作者的步伐去游歷和探索的過程?!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同樣,一個人只有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積累起足夠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才能懂得如何用語言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譬如美國著名的小說家杰克·倫敦,他出身貧寒,其學識全是自修得來的。他經常會把書中的優秀詞句抄在紙片上,然后把他們掛在衣架上、窗簾上、床帳上,以便在刮臉、穿衣以及睡覺前后都能看一看,記一記。他甚至將一些紙片放在衣服兜中,在外出的時候,也要抽出時間來看一看。經過長期的積累,他的寫作水平終于得到了提升,越來越多的文章被發表,名氣也越來越大。杰克·倫敦的這種方法看起來有點笨,但這種積累的過程恰恰是他獲得成功的關鍵。
寫作是一種運用語言文字來表現思想、感情和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是生活中與人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表面看來,寫作是一種簡單的能力,但實際上卻對人的語言組織能力、文字把控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有著很高的要求。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邏輯不通,寫作思路不連貫,他人閱讀起來不清楚要表達的意思;詞不達意,自己內心有著某種想法或情感,但不知該怎樣描述,以至于寫出來的內容與自己需要表達的內容存在偏差甚至呈現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意思等。寫作是一種需要鍛煉的能力,但在鍛煉的過程中,寫作的質量要比數量更加重要。如果不注重寫作內容的質量,那么寫得再多也是枉然。學習者應當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字斟句酌,精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寫作內容的文學性。
唐代詩人賈島作詩以錘字煉句著名,在布局謀篇上也煞費苦心。有一次,賈島在街上走著,心里想著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賈島總覺得其中的“推”字有些不恰當,想改為“敲”字,但一時間卻不知用哪個好。這時,恰巧遇到了韓愈,賈島便將自己的困擾告知與他,韓愈深思片刻,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之時,敲門聲更加顯出夜深人靜?!辟Z島聞言,連連點頭,將詩句定成了“僧敲月下門”;又如賈島在《題詩后》中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皆深深地表現了在文學藝術上對于完美境界的執著追求。
藝術活動是對于人類思想情感的表達與展現。文學作為一種藝術活動,絕非純粹技藝的展現。人們在閱讀時,讀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寫作時,寫的是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說語言知識與寫作技法決定了一個人文學素養的底線,那么思想情感的高度就決定著一個人的上線。閱讀與寫作的核心都是人類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因此,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思想情感的培養,通過感受領悟來實現自身思想情感的升華。比如在讀《將進酒》的時候,就要學習李白瀟灑不羈的人生態度;讀《過零丁洋》的時候,就要學習文天祥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讀《勸學詩》的時候,就要學習顏真卿勤奮自勉的學習熱情等。通過閱讀來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內心情感,提高思想水平,才能夠做到飽滿充實、情感真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是學習和積累的過程,而寫作則是對知識進行思考和重新建構的過程,二者的結合是實現文學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方式。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堅持閱讀與寫作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原則,實現相輔相成的效果,在這種互相作用的循環上升的過程中,實現文學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