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蔚
文化的發展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之所以說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化帶給我們精神上的熏陶,為一個民族樹立起來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對人們的精神領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但無論對于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來說,物質資源的豐富并不能直接決定精神層面的發展。
近些年來,物質享受似乎成為了人們的共同追求,藝術、教育等文化領域的發展也都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在這個文化應當繁榮發展的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卻還未從眾多爭議之中走出來。對于個人來說,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其思想的深度、廣度和高度;對于國家來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是增強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關鍵措施。面對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各種膚淺、物化的觀念和風氣,呼吁傳統文化的普及無疑是為我國的社會文明建設打開了一條寬闊明亮的大道,使得文化發展有依托、有目標。
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之中蘊含著的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各種優秀品質的傳承,這些生長于我們中華沃土中的果實,才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獨特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共同的寶貴思想資源。在悠久歷史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不僅對古代中國,也對當代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價值理念,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民族的發展都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現代仍有許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具有時代上的局限性,已經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脫軌。但實際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根源并不在于一時的社會發展,而是對于“人”的本質的探究,這也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包容性和適應性的原因。比如儒家所提倡的“信”,并非是針對某一時代的特征提出來的,而是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交往最本質的規律,無論古今中外,“信”永遠是人與人交往中最基本的一項品質,這一思想與西方文明社會包括現代我國許多人所倡導的“契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又如,實事求是的態度、與時俱進的觀念、德法兼治的理念、改善民生的政策、改善生態的方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和諧社會的構建、小康社會的目標等,無不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精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傳統文化的普及,有利于為人們樹立其正確的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正確地實現自我價值,涓滴成河,聚沙成塔,匯聚人民的力量,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普及傳統文化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比如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吃粽子都是在致敬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又如每逢清明節,人們掃墓,祭祀祖先,包含了儒家文化中“慎終追遠”的思想。中國的傳統節日并非只是一些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同時,通過這些節日習俗也可以看到,文化并不只是寫在書本上,供人們閱讀觀看的,文化更多的時候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作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出現,也只有讓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才能實現真正的傳承。
但目前來說,傳統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情況并不樂觀。以節日為例,我國的傳統節日顯得有些“落寞”。許多新一代的孩子不知道屈原的故事,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過節也就只停留在吃粽子的形式上,缺乏對內涵的理解,也就失去了傳統節日的真實意義。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弘揚開來。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可以通過影視劇、網絡平臺、自媒體等方式向人們滲透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等,從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抓起,實現傳統文化的普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全人類最為珍貴的寶藏。身為中華兒女,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我們要承擔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責任,傳承其中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將傳統文化融入到中華民族全體國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