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提升中原文化的主導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尊重中原傳統文化,中原文化也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面發展。
1.根源性。
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正面形象的傳承,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范圍內的文化環境。在國家層面上,中原文化中的“大同社會”是追求和諧價值目標的理想;在社會層面上,中原文化的“和平正義”是倡導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在公民層面上,孔子的“修身平和”正是詞的規范;“愛國、奉獻、正直、友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神,這也說明它們是豐富物質基礎和思想淵源的歷史淵源。
2.交融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它們不僅是來源、延續和發展的關系,而且是內容和精神上相互交融的有機物。例如,莊子所說的“北海有大鵬怒氣沖沖,雙翼懸云,水錘3000 英尺,兩極距離9 萬英里”,墨子學說的“普世愛”和“不侵略”在內容上都是自由、平等和正義的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原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交融,與中原文化的內涵和精神代代相傳。
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集體凝聚力,樹立中原經濟區的地域文化形象,提升中原經濟區的軟實力。目前我國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卻占比很小。如何提高中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已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發展開放。
近年來,河南在文化交流領域進行了許多大膽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原文化之旅”將中原文化擴展到中國香港、澳門、臺灣,日本、韓國等地區和國家。同時,積極實施“邀請加入”戰略,先后舉辦了“河南香港旅游合作論壇”“鄭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長論壇”“世界客家廣播之路”等大型活動,邀請各國人民了解河南和中原文化。
2.文化節與貿易交流相結合拓寬渠道。
文化節與貿易交流相輔相成,沒有經濟效益的文化節難以維系,文化節是經貿交流的方式和載體。河南的文化節發展仍然存在很大不足,例如,“節”的權力基本上掌握在政府手中,缺乏市場培育和資源配置。因此,文化節的舉辦應符合中原經濟區建設經濟特點的項目,實現由“官辦”轉向“民辦”。同時注重高質量、高檔次、高水平。
3.政府推動與市場配置相結合構建格局。
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配置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堅持“誰投資、誰擁有、誰受益”的原則,參與文化發展建設。河南在文化產業投融資模式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為促進河南文化品牌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中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研究,旨在全面研究中原文化,科學解讀中原文化特定文化形態的歷史演變,從而實現對中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1.創新中原文化品牌。
結合中原地區傳統,打造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文化品牌。中原文化底蘊深厚,應大力挖掘市場潛力,借鑒發達地區文化發展經驗,尋找適合自己特色的文化經濟產業,從而保持中原文化高效的先進性,促進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2.創新傳承中原文化。
文化教育工作是文化傳承的手段,文化教育傳承教育培養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傳統文化都需要年輕人繼承,因此,傳承中原文化應從年輕人入手。學校可開設豫劇課、國學課、少林功夫等選修課,盤鼓、皮影、年畫、雜技等興趣課,讓青少年從小接觸傳統技藝。這樣,既可以傳承中原文化,又可以培養興趣,甚至能夠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