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
《滕王閣序》曾提及江西是一片“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沃土,而這片土地也同樣作為我國古代戲曲的重要源頭而備受矚目。江西的地方戲曲曾經紅遍了大江南北,其中最為繁盛的時代還要數明清時期,當時的各類劇種以及名家重戲十分出彩。
作為中國戲曲歷史上影響力最廣、流傳年代最久的弋陽腔與昆山腔均為江西人戲曲智慧的歷史明證,兩者經過江西人民的創造和改良逐漸傳唱開來,并對后來的其他戲劇的創作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些流傳千古的戲曲精粹顯然凝結著江西人世代的戲曲智慧、創作才能和辛勤付出,其能在中國戲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謂實至名歸。
歷來為大眾所熟知的湯顯祖的祖籍即是江西,其代表作《臨川四夢》到今天仍具有不小的影響力。出生于江西南昌的我國古代戲曲家魏良輔在戲劇改革與創新方面也有著顯赫的成就和非凡的造詣,其對昆曲不斷進行改革,使之逐漸完善,成為昆山腔藝術的集大成者。因此,后來其也被尊稱為“曲圣”和“昆腔鼻祖”。
各種聲腔、劇種在江西這塊土地上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西地方戲曲文化。隨著歲月的流逝,江西傳統戲曲曾經輝煌,但在此之后的發展過程卻陷入了“無聲”的尷尬,傳統戲曲不僅逐步退出城市舞臺,而且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逐步縮小,一批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化技術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為出版行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層次和節點,數字出版對出版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查閱史籍,不難發現,江西地方戲曲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作為多種地方戲曲的發祥地,江西在地方戲曲的創作方面在歷史上可謂人才濟濟。以發源于江西的弋陽腔為例,作為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之一,因最初產生于江西弋陽進而被稱作“弋腔”,又由于其音調極高而被稱作“高腔”。在表演過程中,通常并沒有過多的樂器予以伴奏,而僅僅是通過擊鼓的方式打拍,表演者開唱后其他人而后進行唱和,整個流程十分簡單流暢。在明朝后期,其開始在全國傳播開來,并經過改良而后形成種類繁多、風格迥異的曲調和唱腔,其為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樹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后來,其融合秦腔等多種不同劇種的風格特色發展成“京腔”,并于2006 年被國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日的江西地方戲曲,從種類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古老劇種和地方小戲。其中,古老劇種包括贛東北的贛劇、宜黃的宜黃戲、修水的寧河戲等。地方小戲劇種則包括:采茶戲、花燈戲等。
當然,在繁盛的背后,江西地方戲曲也曾經歷了重要的低谷時期。致力于研究江西戲曲的學者在進行江西戲曲現狀調查時發現,江西尚存的地方劇種共有28 個,包括贛劇、弋陽腔、宜黃戲、九江清陽腔、東河戲、采茶戲、花燈戲等。由于20 世紀80 年代不少地方戲曲院團解散,原有的老藝人流失,不少劇本、傳統曲牌也逐漸散落民間。江西各地方劇種的創作者、編導、演員普遍年齡較高,一旦退休,在傳承上將出現斷層的現象。純正的民間戲曲藝人已經越來越少,一批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正面臨消失的危險,例如,九江的寧河戲、贛州的東河戲等戲種當前僅僅在范圍極為局限的少數地區傳播,其遭到失傳的風險十分巨大。
針對這種情況,江西省藝術檔案館曾多次展開對該省流傳下來的極具文化價值的劇種的收集和發掘。同時,對與該地地方戲曲存在一定聯系的古道具、古戲箱、古戲裝、古戲臺、古戲瓷畫、古戲木雕等都納入收集整理的范疇,目前有館藏錄像1170 盤,照片4451 張,光盤1261 張,案卷409 卷。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遺產和文化精粹,江西的傳統地方戲曲當前面臨著重要的失傳危機,這很大程度上在于隨著電視等多媒體娛樂方式的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戲曲興趣索然,導致戲曲的關注度也隨之下降。當前,對于少部分想對了解和觀賞真正的江西地方戲的人而言,機會也越來越少。
多媒體電子出版物能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圖表等多種形式、多種角度、直觀生動和比較全面地記錄、保存和傳播傳統地方戲曲文化的真實信息。把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記錄下來、積累起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使之傳承下去,多媒體電子出版物是最佳的手段。
多媒體電子出版這一靈活、生動的出版形式是承載傳統地方戲曲文化的優秀載體。嘗試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本手段開發的傳統戲曲劇目,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的出版物既承載了保護實踐的重要環節和內容,同時也為宣傳和弘揚地方戲曲文化提供有效的手段。
豐富的文化積累能推動文化創新,而文化創新又增加了新的文化積累。江西戲曲演出市場,一直與地方民俗文化緊密相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鄉間不少傳統習俗有望得到傳承和恢復。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西戲曲工作者致力于讓江西戲曲重新回到全國舞臺,2005 年,在時隔五十年之后贛劇《牡丹亭》再次來到上海,將贛劇這一古老的劇種帶回到觀眾面前。2012 年年底,江西撫州經過認真編制的地方戲《臨川四夢》通過多方努力,首次成為“長江流域戲劇藝術節”的推薦戲曲。同時,在學界和戲曲界的眾多熱心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弋陽腔、海鹽腔等幾近失傳的聲腔被發掘出來,江西戲曲已成為全國戲曲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傳統地方戲曲有其自身的特點及表現形式,盱河戲就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代表。這種戲曲在廣昌縣廣為流傳。例如:劉家《孟戲》之《如珠生反》一折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場。在表演過程中,需要長棍手、團牌手花槍手各4 人,其中花槍手為女性表演者擔任,長棍、團牌、對操等表演往往成為膾炙人口的重要表現形式。
當然,這種表演通常由燈彩、鑼鼓、嗩吶等樂器予以伴奏,而此類表演對于表演者對不同種類兵器熟練度的考驗很大,需要表演者在表演中將各類動作做得利落漂亮、一氣呵成。而且,為了使這種表演的現場氣氛感染到觀眾,使得觀賞者有目不暇接、緊張激動的感覺,其對于表演者、伴奏者的技藝以及大量的幕后工作的要求十分嚴格。
如果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下,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將便于把戲曲中的臺詞、圖像通過儲存器等電子形式儲存在多媒體載體上,從而便于其廣泛傳播,促進人們對戲曲的了解和認識,可以大大增加傳播的廣度和受眾人群面,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可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打下更廣泛的基礎。
相較于傳統出版媒介,運用現代多媒體進行數字化出版具有諸多優勢。作為融計算機、網絡通信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于一體的數字出版形式十分多元。當然,當前傳統地方戲曲在多媒體數字出版過程中有幾個問題應該加以注意。
當前,出版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亟待展開一場革命。在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其他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數字化轉型方向將是大勢所趨。然而,不少出版單位和公司由于缺乏資金以及研發人才,導致其難以及時進行出版方式和內容的更新和改革。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版流程和出版單位工作理念的僵化,導致其對于數字出版平臺的打造上認識不夠深入。因此,如何運用現代媒體助力出版行業的發展對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顯得十分關鍵。同時,傳統地方戲曲內容繁雜、形式多樣,保護工作有相當的難度,而多媒體數字出版投入非常大,應該積極爭取政府出版基金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等的資助。
傳統地方戲曲文化的劇目、圖片、介紹性文字等,經過加工處理后,出版單位獲得專有出版權及其他載體形式的出版權后,同時還應該具備版權意義上的使用權,一次加工,重復使用,特別是對于數字出版最為重要的網絡傳播權。
通過對傳統戲曲文化及其相關資源的保護、整理、發掘,形成一定量的數據庫,通過積累和沉淀,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形成新形態的信息產品。
在解決傳統戲曲文化資源的數字出版載體的問題方面,需要首先明確的是如何在多元的現代多媒體數字媒體之間建立一種格式兼容、操作實用的存儲模式,即在出版流程和載體的選用方面需要盡量向國際統一標準靠攏。
如何保證電子資源的質量合格也是當前出版行業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清晰度以及內容編排和剪接等方面,當前不少電子資源距離標準品質還存在一定距離。對于有利于保護和傳承的信息資源,特別是珍貴的影像及圖片資源,都要以比普通出版更高的要求來采集,并分層、分類地進行存儲。
多媒體數字化出版在傳統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中的應用,既秉承“從傳統文化中來,到民眾中去”的理念,也為貫徹傳統地方戲曲保護的整體性、真實性、傳承性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傳統文化的保護呼喚著數字化技術的支持,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當前我們在發揮信息化技術用以戲曲文化的保護方面仍存在巨大的不足和發展潛力,而在未來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深度挖掘文化遺產的價值仍是我們需要不斷努力探索和挖掘的新目標,同時這一領域也亟待更多政府和熱心人士的協調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