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鴻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的基礎上,使用臨床法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了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結構以動作圖式為核心概念,受環境與遺傳兩種影響,是經過不斷同化、順應和平衡的過程,其主要經過這四個階段。
該階段主要是依靠感覺與動作進行分化,從新生兒不能區別主體與客體,到漸漸獲得客體的永恒性。在這一階段,人們應該通過一些方式助其固化客體的永恒性。同時,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并非不存在。兒童開始在頭腦中用符號來表征事物,但是還不能用語言和符號為事物命名。我們可以通過編排一些有關擬人化手法的生活故事進行扮演,有利于增強兒童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完善人格和發展情緒。
兒童在感知運動階段獲得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和形象模式,并且能夠運用語言或符號來表征事物。但其思維仍受具體的感知表象限制,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集中化等特點,尚未具備守恒概念。
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能夠利用自身思維思考或處理抽象化事物,具有邏輯思維能力,思維具有可逆性。所謂的守恒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
在形式運算階段,兒童已經不再依賴具體事物,可以進行一定層次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進行假設性思維,其思維運算方式接近于成人。所以,在這一階段的兒童,人們應鼓勵其進行獨立思考,并對其加以合理的引導,不宜采用強行灌輸的教育方式。
皮亞杰認為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經驗、社會環境、和平衡化等。
1.成熟是指為人的發展提供生理基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或阻礙智力的發展;
2.經驗是個體對外界施加主客體間相互作用的成果,主要分為物理經驗和數理邏輯經驗。前者抽象化物體特性,后者產生主體對客體的動作以及協調,并獲得數理邏輯經驗。皮亞杰認為數理邏輯經驗對兒童認知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社會環境是指兒童的發展在社會相互作用和信息間的相互交換,主要有人與人之間及社會文化所受到的教育;
4.平衡化是一種心理動態的平衡過程,主要是指個體內在圖式在認知過程中同化新的知識和經驗時,達到的一種暫時的平衡,這種平衡會隨著其他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從認知發展的理論或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來說,平衡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或決定性因素。兒童每遇到新事物,便通過原有認識中的結構圖式去同化,成功則達到暫時認識上的平衡,失敗則會順應新的事物,調整原有圖式,從而達到新的平衡。平衡這種持續不斷的發展,就是兒童整個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的基本過程。
皮亞杰十分強調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密切聯系,極力主張教育教學應以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為依據,即教育心理化。從這一方向出發,呼吁教育體系應以科學的心理學為指導進行改變。他的認知發展理念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因材施教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為解決我國舞蹈教育目前面臨的困境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兒童舞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兒童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采用恰當的教育教學手段進行舞蹈教學。近年來藝術教育已成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將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唯獨藝術特長沒有被教育部取消高考加分。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曾多次出臺相關文件,如教體藝[2014]1 號、教體藝[2015]5 號、國辦發[2015]71 號,這些文件的出臺,意味著美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得到凸顯和強調。
然而,我國舞蹈藝術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其教學中主要有三個遠未解決好的問題:其一,教育模式專注于模仿教師動作的練習,其創新能力的發展受到抑制,家長和機構容易陷入單純追求技能學習和藝術活動“成果”,忽視能力培養與心理發展的惡性循環;其次,課程設置問題安排隨意,導致兒童的心理特點與對應舞蹈動作不吻合,從而使兒童對動作的掌握不牢固,教學質量大幅度下滑;最后,舞蹈教材缺少遵循認知發展的規律,導致教材不適合當時認知階段的學生,偏離了舞蹈教育身心發展的初心。皮亞杰認為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改革必須以現代心理學為指導,其理論對現代化兒童舞蹈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之所以出現上述提到的舞蹈教育面臨的問題,主要原因有:政府的宣傳工作,扶持力度不足,具體的時事政策不健全。一些藝術教育機構打上“開發智力”“超前學習”“笨鳥先飛”旗號故作非為,政府缺少監管措施;同時,藝術教育機構管理制度不完善,分工不合理,影響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當中;還有,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對幼教工作的探索、創新意識薄弱也是極大一部分原因。大多數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當中,形成了自有一套獨特的教學體系,長時間教學的規律難以形成改變,縱然了解到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也因為沒有提出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案,使其產生抵觸情緒,進而保持傳統模式。因此,要深度解決兒童舞蹈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可以運用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調整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
皮亞杰對兒童心理發展年齡階段的劃分,是建立在他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深入觀察和實驗研究基礎上的,較真切地反映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實際。所以,我們在調整課程目標時,應根據兒童身體機能發展、認知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綜合起來加以考慮,設計出遵守兒童身體與心理發展規律,同時又強調兒童學習發展整體性的教學體系。在這個教學體系中,考慮的是該年齡段學生群體的三種綜合素質,無法顧及到每個個體的差異性。所以,在后面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計劃,以班級為單位加以調整,使教學計劃更貼近學生個體。根據認知發展理論,任何學習都是一個輸入輸出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 因材施教, 學生要綜合運用其思維、記憶等能力, 使自身的認知圖式向更高一層次發展。
皮亞杰使用臨床法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了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根據個體認知發展的差異來劃分各個階段,揭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關注個體間的差異,實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于不同的學生給予充分的理解,并最大程度使其進步。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兒童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發展速度與到達某一階段的水平時間不完全相同,充分理解和尊重兒童發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由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兒童。一部分學生難以利用自身思維思考或處理抽象化事物,而舞蹈作品中摻雜著大量的空間以及方位的調度,學生對抽象化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導致思維與身體不統一,動作不協調。這時,教師應該對這些學生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舞蹈空間方位概念的理解。
皮亞杰在其認知理論中,提出運動是兒童智慧發展的基礎,通過動作圖式來表達自身對外界的認知,通過舞蹈教育中肢體的動覺體驗,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在教學當中,我們可以運用意向引導的手段,將學生頭腦認知與肢體運作表現中搭建起一座橋梁,將頭腦中的圖片實現用身體動作再現的過程,并從中直覺身體變化的過程,獲得心理與肢體的連接,從而促進兒童心理結構中同化、順應、平衡過程的發展。在舞蹈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自主進行舞蹈主題與動作創新的機會,有利于他們通過動作與思考作為媒介,促進其認知成長。
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不是起源于先天, 也不是起源于后天, 而是起源于主體的動作。動作的本質就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平衡化是兒童整個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的基本過程,主動進行同化與順應可以促進其心理發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中明確提出: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在實踐中學習,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只有調動兒童學習舞蹈的主動性,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中改善出來,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我們都知道學習舞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練習,如果沒有這種主動性,兒童很容易養成不復習,不思考的習慣,喪失對舞蹈的興趣。
皮亞杰的思想也有不足之處。其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忽略了社會環境對個體認知發展的影響,也忽略了學習和教育對個體認知的影響,他過于強調發展必須走在教育前面,其實教育可以適當地提前發展,特別是處于兩個年齡段交接處的兒童,這可能會對發展起到更大作用。不過,這些不足削弱其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的重要影響。盡管他對教育進行了有力的心理學分析和論述,但是如何確保學生獲得科學系統知識的方法,卻談得不多。所以,在之后的舞蹈教育中,我們應該意識到心理發展融入到舞蹈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針對不同兒童的不同特點,根據因材施教這一理論依據,研發新型的舞蹈教材,有針對性進行舞蹈訓練,使訓練過程更具科學性與整體性,達到促進兒童身體與心靈共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