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美術作品是畫家對于生活感悟以及理解的直觀體現,因此在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時,不僅需要體會到畫家高超的技巧,同時還要能發現作品的美,進而理解美術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對于具象美術作品而言比較容易做到,但是對于抽象美術作品而言,由于是特殊的抽象性特征,欣賞者很好直觀地感受到其內涵。因此運用社會學視角對抽象美術作品加以鑒賞,了解抽象作品內在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欣賞者在對抽象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時,要想實現對作品更加理性與全面的認識,可以從畫作者的生平、風格以及教育經歷入手,把握其作品在不同時期呈現的不同特點,以期發掘富有畫作者自身特色的技巧與痕跡,這對于欣賞者理解與鑒賞抽象美術作品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
比如說在欣賞荷蘭著名印象派畫家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樹》時,就可以通過對彼埃蒙德里安的生平入手,加深對這幅畫作的認識與理解程度。畫家早年師從其叔叔——海牙畫派的代表人物富爾茲蒙德里安,并且掌握了寫實浪漫主義的創作技巧。這一學習經歷對于彼埃蒙德里安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其作品《灰色的樹》中,還可以發現寫實浪漫主義的痕跡,進而將自身內心深處所蘊含的浪漫情感借助寫實主義手法直觀地表現出來;在畫家青年時期,曾經在國立藝術學院進修,在此期間深受象征主義、表現主義以及印象主義的影響,并且逐漸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尤其是在1911-1914 年間,蒙德里安更是在畢加索等立體主義的影響下形成了作品立體主義的風格。在《灰色的樹》中,就可以發現透視以及立體三維創作手法的特征。彼埃蒙德里安經歷過一戰,因此非常熱衷和平與發展的理念,開始在畫作中頻繁使用中性色彩,這也是《灰色的樹》主色點都是灰色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畫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可以從根源上認識到畫作者對于現實生活的看法。進而清楚作者選擇抽象的方式來實現畫作主題以及自身情感表達的具體原因。生活環境不僅決定了畫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時也影響著畫作者對事物的認知以及與社會的看法。
例如在欣賞畢加索的代表作品《哭泣的女人》時,就需要欣賞者充分了解畢加索當時所在的生活環境,進而對《哭泣的女人》中“女人”在哭泣時面部所產生的扭曲以及眼睫毛夸張移位產生深刻的理解。《哭泣的女人》的創作原型是畢加索的情人多拉馬爾。畢加索與其維持了長達九年之久的情人關系,兩人剛開始接觸時感情非常好,非常親密。但是由于兩人的性格特征都比較強勢,因此在生活與工作上經常出現爭執,互不退讓。長期處在這種相處模式下,畢加索開始動手毆打多拉馬爾,甚至多次將多拉馬爾打昏在地,多拉馬爾也為此經常哭泣,除了動手毆打之外,畢加索還經常使用惡毒的語言刺激多拉馬爾,使其深陷難過悲傷的情緒之中。基于這種背景畢加索創作了《哭泣的女人》并使用多拉馬爾作為畫作的原型,欣賞者只有在獲知畢加索這段感情經歷與創作背景之后,才會深刻體會到畫作中主人公夸張到極致的面部扭曲效果,其實是畢加索對其刻意的丑化與羞辱。
雖然抽象作品無法對現實社會進行直觀的表現,更不會直接表現政治問題。然而需要認識到畫作者所處的政治環境對其創作的主題以及創作的思路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從畫作者所處的政治環境入手,能夠提升抽象美術作品內涵的把握能力。
比如說在對于里希特的畫作《派對》進行欣賞時,可以發現里希特創作的出發點就是對明星托里亞尼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進行深度批判。當然這種批判并不是里希特一時興起的行為,而是與里希特早年間的生活方式以及所處的政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畫作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政治隱喻色彩。兩德分裂之后,里希特長期生活在東德,后來輾轉之下又來到了西德,兩個國家截然不同的政治氣氛與創作氣氛使得里希特的思想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并且開始努力適應西德的社會規則。當時西德藝術領域的發展深受美國在德國的文化藝術以及政治政策的影響,進而對里希特的思想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也使其創作呈現出明顯的政治波普風格,并且在經典作品《派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對抽象性的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可以更好地幫助欣賞者理解作品所要表現出的內容與含義,從而更加精準地把握畫作主題以及畫家在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次情感。可以說社會學視角下欣賞者對于抽象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也會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