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正
過往發展中,俄羅斯美術對于我國美術教育發展已經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利于促進中俄關系,也有助于國內美術教育的發展,深化我國與世界藝術的交流。另一方面,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占據著絕佳的地理優勢,可以對俄羅斯美術資源進行挖掘。新時期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國際局面,隨著交流的加深,其產生的實際影響重大,這是因為接受方對美術領域研究有所需求。我國部分學者認為俄羅斯美術滯后于我國與西方國家,我國的美術教育應該更多地借鑒西方國家,探究俄羅斯美術對我國美術教育的影響意義甚微。然則,還有部分學者認為俄羅斯美術經過長期的發展,傳統優勢依然不可忽視。筆者認為,各種文化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在歲月的積淀下,文化也會歷久彌新,煥發出別樣風采。本文將以俄羅斯美術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的影響為研究方向,分別從三分面進行敘述。
俄羅斯的“巡回畫派”成員對于人民大眾的利益更為注重,同時關心國家與民族前途與發展。巡回畫派作品的顯著特點就是人民性與民主精神顯著,該特征與我國30 年代的新文化運動精神追求一致。巡回畫派的藝術思想和繪畫創作相繼引入我國,對于國內的美術革新產生了促進作用,也成為新中國美術創新的理論基礎。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對我國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其對俄羅斯美術作品興趣頗濃,并在國內進行推廣。而我國高校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學生提倡自由、民主,批判現實主義思想的流入為大眾革命注入了新的力量。
契斯恰科夫更加擅長歷史畫、肖像畫以及風俗畫的創作。他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能夠保持學院派主題性、故事性與戲劇性,還重在對自然與生活進行觀察和研究,提倡用科學實證的態度,對事物進行系統的觀察,特別強調了對人的研究,以期能夠展現人物的內在心理活動。我國高校美術教學將契斯恰科夫與徐悲鴻所提倡的素描為造型基礎的教學法進行結合,對于后世教學影響巨大,達三十多年之久。契氏體系對我國的影響表現在促使國內美術教學體系更加嚴謹,并且教師教學也更加注重寫實語言的掌握,這在以往教學中是從未有過的。契氏體系與我國美術教育的融合,使得我國藝術家能夠更加直接有效地與學院派訓練接軌,強調了美術中對人的重視,對于學生掌握科學的造型方法,提高寫實能力,美術評價標準的構建,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真正對中國美術教育的油畫教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1955 年至1957 年應中國文化部邀請來華主持油畫訓練班的油畫家康斯坦丁·馬克西莫夫。追其源,新中國的美術教學模式,是西歐模式通過兩條線的延續,同中國的民族美術的整合。一條線,由傳教士直接帶進來,和20世紀初清政府、民國時期政府派出及自費留學傳帶回國的積淀。另一條線,是由西歐傳入俄國,在那里經過發展、演變后,由馬克西莫夫帶入中國。1955 年,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馬克西莫夫來華,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為期兩年的油畫訓練班擔任指導專家。經過馬克西莫夫將參與訓練班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并分享于國內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美術院校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其教學方法經過全國學員的大力推廣,加之與徐悲鴻優化教學方法的結合,初步構成了我國學院優化教學體制。在馬克西莫夫教學的幾年間,其分別從世界觀和藝術觀,以及藝術實踐的角度,給學員講述了寫實的一系列技巧,并對現實主義教學方法創新進行了講解。上文提到的馬訓班進行的基礎訓練是以契氏體系依據的,其形成不僅借鑒了蘇聯美術教育與創新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而且還具備一定的創新性,在色彩訓練方面,應用印象派外光,成為其重要的研究成果。此后,我國的美術教育發展逐漸開始向人文主義與現實主義價值體系靠攏,處于不斷完善中,大幅度縮短了我國美術與世界主流藝術心態融合的時間。
我國有著悠悠五千年文化,而俄羅斯歷史同樣較為悠久。國家態勢的良好發展,促使中俄關系越加緊密,兩國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從美術教育發展方面來說,俄羅斯美術的“精華”有待我國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對此,我們也應該以更加寬廣的胸懷接納外國文化,取長補短,推動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