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倩倩
國畫是最近幾年備受美術教師推崇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對于少兒美術教學來說,國畫明顯區(qū)別于西方繪畫藝術的特點就是留白藝術和色彩藝術,獨特的線條藝術和含蓄的情感。國畫可以作為少兒美術啟蒙教育,讓少兒運用中國特有的畫筆——毛筆,運用傳統(tǒng)的水墨丹青、國畫顏料,勾勒出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世界。
國畫藝術作為東方繪畫的典范,它的造詣之深厚是眾所周知的,雖然歷經(jīng)幾千年的洗禮,但是國畫藝術魅力絲毫沒有減弱,反而愈有歷久彌新之感。線條藝術是國畫最顯著的藝術特征之一,把西方繪畫和國畫進行對比,我們可以從畫面上明顯感受到,西方繪畫主要是通過線條的疊加來對客觀事物進行創(chuàng)作,而國畫則側(cè)重從客觀對象的輪廓、結(jié)構、造型等角度進行刻畫,線條的變化更為圓潤和簡練,通過線條的虛實、粗細、濃淡來進行刻畫,比西方繪畫刻畫得更加傳神。
西方繪畫色彩復雜多變,很多都是通過各種顏色的調(diào)配,來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色彩,通常一幅繪畫作品中蘊含著多種色彩,運用絢爛的色彩來進行情感的表達,例如梵高的《星夜》、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色彩的運用上都很大膽、豐富。反觀我國的國畫,雖然也運用了豐富的色彩,但是用色都比較含蓄,更多的是運用黑白兩色來進行繪畫,“黑”指的是墨色的運用,創(chuàng)作者習慣運用墨色的濃淡、干濕、焦來進行色彩表現(xiàn),這就是“水墨丹青”一次的由來,例如鄭板橋畫得竹子,主色為黑色,通過墨色濃淡的過渡和線條的粗細,勾勒出竹竿、竹葉、竹節(jié)的過渡,畫的意境更為深遠。“白”指的是作品中的留白,國畫一般都會留有空白,給觀賞者一個遐想的空間,感受國畫含蓄的情感表達。
“浙派國畫”一詞起源于明代宮廷畫大師戴進,集傳統(tǒng)國畫和江南一帶獨有的文人氣息于一體,展現(xiàn)著江南獨有的柔情似水,彰顯了江南繪畫的人文精神。浙派國畫憑借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浙派三大家主要指的是:戴進、吳偉、藍瑛,他們更注重個人筆墨技法與畫風的變化,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例如戴進的畫風更加精細卻不失灑脫,酣暢淋漓的線條中蘊含著秀逸和雅致;吳偉的畫風則是豪邁中帶著簡約,縱意灑脫;藍瑛的畫風抑揚頓挫,線條疏秀蒼勁,顏色鮮艷。近代浙派國畫則是以吳茀之為代表,被譽為中國20 世紀畫壇的翹楚,把浙派中國畫藝術推向新的高峰,是現(xiàn)代浙派中國畫的領軍人物。吳茀之以擅長花鳥畫而聞名,山水畫、人物畫同樣出色,作品構圖大氣,意境悠遠,筆墨技法多變,具有靈、變、奇、活、逸之妙處。浙派國畫具有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價值,繪畫技法靈活多變、色彩更有張力,更適合開展少兒國畫教育,身為美術工作者的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把浙派國畫融入到少兒國畫教育中,讓這門獨特的國畫藝術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生機。
一門藝術要想永葆青春,就離不開傳承和創(chuàng)新,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國畫藝術教育也是如此,我們有責任重視國畫藝術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事業(yè)。少兒正是開展國畫教育的最佳年齡段,我們要帶領他們走進國畫的世界,用手中的毛筆,描繪出新時代的新氣象。國畫藝術可以為少兒提供一個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舞臺,根據(jù)自己對客觀物體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自己把控作品的留白、掌握線條的粗細、濃淡,運用墨跡的濃淡過渡、國畫顏料的合理調(diào)色,展現(xiàn)國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少兒國畫教育應該打破常規(guī),不限制少兒美術思維的發(fā)展,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學會用畫筆來記錄每天的生活,在繪畫中愛上國畫、在創(chuàng)作中提升國畫繪畫技巧、在學習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總之,國畫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繪畫形式,而是我國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明珠。我們要立足文化傳統(tǒng),綜合對國畫藝術進行學習和鑒賞,深入地去學習它,學習它獨特的藝術魅力,這樣才能愛上它、傳承它。少兒國畫教育是當前推廣國畫藝術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帶領他們走入國畫豐富多彩的世界,暢游在其中,恣情恣意地欣賞國畫藝術,手把手地教授國畫繪畫技法,讓國畫藝術得意傳承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