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倩
杰克·倫敦是20 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創作了19 部長篇小說,150 多部短篇小說,3 部劇本以及大量的評論和特寫等。他在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藝術手法上相當成熟,擅長用動作的細致描寫來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形象。著名的《熱愛生命》是其短篇小說代表作。在荒蕪人煙的雪野里,在饑餓和野狼的威脅下,一個傷痛纏身、孤獨的淘金者和死亡作著殊死的搏斗,終于以堅強的毅力戰勝死亡,奏響了一曲熱愛生命的贊歌。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出現,生態批評悄然而生。這種批評理論旨在通過文學文本考察文明與自然的關系,其出現與發展為解讀文學經典提供了新的視角。作為一位有著深刻思想的作家,杰克·倫敦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的小說中蘊含著那個時代的人們還未覺察到的生態哲思。
學界對杰克·倫敦《熱愛生命》的主題研究早有觸及,大多著重于作品傳達的人類生命的力量,歌頌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卻未有深層次發掘其中的生態意識。本文試圖從生態批評的角度解讀《熱愛生命》中所蘊含的生態意識,以期喚醒人們,為保護人類和大自然的生靈共同的家園貢獻力量。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熱愛生命》中所蘊含的生態意識。
杰克·倫敦推崇達爾文的進化論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生存,大自然的萬物必須遵循這個自然法則,人類和動物都毫無例外。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命間競爭生存的場景,讓作品全文彌漫著血腥和殘暴。剛剛還活躍飛奔的小馴鹿,轉眼被狼啃得只剩殘骨,淘金者由于虛弱摔倒在松雞窩旁,饑餓的他把小松雞們活活塞到嘴里,像嚼蛋殼似地吃起來。為了生存獵殺和吞食比自己弱小的生命,這一點人與狼沒有區別。杰克·倫敦在這里向我們展現了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殘酷法則,再現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黃金之于人類所謂的文明社會是財富,為了得到它人們可以不顧一切,甚至是生命。小說中的比爾就是為了能夠保住黃金,不顧朋友死活,獨自前行,最后落得人財兩空。 杰克·倫敦用這種心酸殘酷的諷刺告訴我們,所謂人類文明世界里所備受人們推崇和珍視的東西在大自然里或許是毫無價值可言的。這提醒著現實社會里的人們,不要舍本逐末,盲目追求一些虛無的東西而忘記生命本來的樣子。
小說中,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淘金者漸漸失去了從文明世界里帶來的一切,完全暴露在荒野里,回歸了自然的狀態,手無寸鐵與野獸無異,必須依靠本能求生,死亡威脅著他。就在此時,一只病狼出現了。病人一路爬著,病狼一路跛行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荒原里拖著垂死的驅殼,相互獵取著對方的生命。
最后,淘金者終于戰勝了病狼。是這只病狼激發了淘金者的求生欲望,激發了他的潛能。如果這是一條健康的狼,淘金者就會得到和他的同伴比爾一樣的結局;如果淘金者處于健康持槍的狀態,他就可以輕易地將它打死。但偏偏是這樣一條病狼,而淘金者身陷困境、彈盡糧絕,引出了我們人類對自身和大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果沒有這條病狼的追隨,和最后淘金者從狼那喝到的血液,淘金者是無法活到“白得福號”上的科學考察隊的人員發現他的。是狼激發了淘金者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動力,給了他生存的補給。
淘金者是為了淘金而投身荒野,結果為了保命不得不放棄金子逃離荒野。杰克·倫敦在暗示人們盲目地改造自然、掠奪自然,是違背自然的行為,必定是無功而返,并且還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沒有了其他物種的存在,人類也會瀕臨絕境。熱愛生命,不是只有人類,天下眾生,他們的生命都值得尊重、珍惜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