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慧
音樂是想象的靈魂,音樂也是歌劇的靈魂。沒有了音樂的烘托,歌劇則不能自由的發揮,不能盡情的展現人物性格,同時也無法將心靈感受傳給觀眾。音樂的出色與否決定了一部劇作能否成為傳世的經典。歌劇的音樂始終配合著舞臺動作,全劇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并且,在比才的作品中有著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卡門》是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劇,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說,寫成于1874 秋,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之一。本劇共四幕,以合唱見長,充分顯示了音樂的表現力,對劇情的發展及變化加強了對比性,烘托了氣氛,使之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
首先在劇幕開始前,使耳朵享受到的是比才所作的管弦樂曲《卡門序曲》,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開始呈示的是快板主題,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劇第四幕斗牛士上場時的音樂,充滿了活力,用交響的方式來勾畫出了一幅歡樂的氣氛,以及劇中斗牛士的英勇形象,仿佛把觀眾帶到了壯觀的斗牛場面中,使人身臨其境,故常被稱《斗牛士進行曲》。之后,樂隊弱進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將要出現的《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形成了對比,而在序曲結尾,進入不穩定和弦中,使人感到不安,預示著悲劇的發生,將人們引入了下面第一幕的故事發展中。
其次是在第一幕中出現的經典唱段,如《哈巴涅拉》和《吉普賽舞曲》,采用西班牙音調,節奏豪放,旋律優美動聽,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主題旋律的似自由的節奏和三連音的魅惑力,華麗飄逸,活潑而輕佻,生動地表現了卡門的魅力、奔放不羈和熱情且自由的人物性格《在塞維利亞城墻邊》是大門已有唐·豪塞將她放走所唱起的一首塞吉迪亞誤區,音樂極具挑逗性。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也起,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二幕開場前交響樂團奏出的間奏曲,選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展現了一副騎兵們騎著馬昂首闊步的朝我們走來,輕快且富有節奏感,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有活力的主旋律,引人入勝。使觀眾靜等第二幕的劇情開始。
第二幕中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上場所唱起的這首著名的《斗牛士之歌》,繪聲繪色地描述斗牛的場景。它充分展示了艾斯卡密尤自高自大的性格。歌詞描述了斗牛場上的緊張場面,而副歌中對愛情的吟唱暗示著劇情的下一步發展。男主人公唐·豪塞在第二幕中演唱的《花之歌》也是經典之作,這首詠嘆調充分發揮了男高音寬廣的隱喻,生動形象地抒發了唐·豪塞內心的渴望和呼喚。仍有許多唱段,雖不像之前的那么熟悉,但在劇中所起到得作用卻依然相似,都是展現劇情,為了豐富劇情、渲染氣氛所用,讓我們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活動,悲傷抑或激動,音樂無時不在打動觀者的聽覺。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是一段輕柔旋律較為優美的旋律,這與前面的輕巧活潑形成了對比反差,讓觀眾從憤怒激動的感情中抽離出,進入一種安逸平靜的情緒中,從而從卡門和唐·豪塞在山中的生活講起,順利成章,起到了過渡的作用。
第三幕中,由埃斯卡米里奧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兒唱的一首《斗牛士之歌》喚醒了我們的記憶,讓觀眾不自覺地哼起旋律,并且情緒上也隨著有力的節奏、雄壯的凱旋進行曲而激動起來,眼前呈現了屢戰不怠的勇敢斗牛士的偉大形象。
最后的第四幕,即呈現結果的最后一幕,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可怕悲劇結尾,此時的音樂烘托效果,表現出兩個人雖歷盡辛酸后還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結局的無奈,以及深深的惋惜。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讓人欲罷不能。
《卡門》是一個場面宏大的歌劇,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因為講訴的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所以音樂也有其完整性,且作為始終貫穿的線索,一氣呵成,使觀眾產生完美的整體感。劇中群眾場面的合唱曲較多,如第一幕中“香煙女工的合唱”“士兵上崗時兒童的合唱”以及第四幕中的“斗牛士進行曲大合唱”,氣勢宏大,給人以震撼的效果。主要作品有前奏曲、阿拉貢、間奏曲、Seguedille、阿爾卡拉龍騎兵、女斗牛士、Marche des Contrebandiers、哈巴涅拉、夜曲、斗牛士之 歌、La garde montante、Danse boheme等12 個之多。
《卡門》中無論是充滿矛盾、斗爭的場面,還是輕松歡快的喜劇氛圍抑或是溫柔纏綿的情愫,都在音樂的烘托下顯得恰如其分。出眾的駕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過耳不忘,但卻并步因討巧的旋律而喪失創作的藝術水平,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為經典和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因此該劇被視為法國歌劇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樂史中最突出的幾部歌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