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在中外繪畫視覺形態構成中,筆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一因素主要包括我們中國畫的筆法與西洋油畫中特有的筆觸。從藝術風格的視角去看,中外繪畫依循彼此的發展軌道,已經漸漸形成了相對系統的、高度規范化和程式化的語言程式。通過對中外繪畫筆法的相互交融進行分析,有利于繪畫者更好地對中外筆法中所蘊含的個體畫家的時代審美、意趣以及情感進行把握,這對繪畫者繪畫素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從表現形式的角度去看,油畫中的筆觸和中國畫中的筆法是中外繪畫藝術中最為重要的兩大外在表征,同時也是作畫者對自然進行描繪、對情感進行抒發的直接媒介。從繪畫藝術的民族性的視角去看,中國繪畫筆法與外國繪畫筆法的內涵涉及到了很多深層次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中華民族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意識是以“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觀為基礎的,這一觀點主張“形神合一,以形寫神”。在這一觀點的作用下,傳統中國畫的表現系統幾乎鮮少能受到特定時間或者空間的限制,介于此,作畫者在作畫的過程中,多會以目識心記的方式對畫面的氣韻進行營造。此外,在中國畫筆法體系中,書法起著很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正因為此,中國畫的筆法體系才得以體現一種細致嚴密的特性。具體而言之,中國畫中的行筆可分為“逆筆”“順筆”“側鋒”“中鋒”等;線描可分為“莼菜描”“高古游絲描”“鐵線描”等十八中描法;皴擦可分為“折帶皴”“披麻皴”“斧劈皴”等;另外還有筆意、筆勢,如“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力透紙背”等論述,不勝枚舉。因此,傅雷曾說:“中國美術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寫意,從某種角度去看,這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含蓄和內斂。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到,藝術應當衍生于心靈的境界,能夠使鑒賞者深刻感知宇宙間的和諧、世界萬物的運行、生命的韻律印象。”傅雷先生的這一論斷可謂十分精準地概括了中國美術的特點。
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寫實油畫大多是以自然為境的,在作畫過程中,作畫者會依據客觀事實對特定時間的故事以及真實的視覺空間進行營造。在天人相勝這一哲學觀點的作用下,以西方繪畫為代表的國外繪畫會更加傾向于向外探索,重視描物,即:作畫者會站立于一個固定的地方,以由我觀物的方式對目之所視的景物進行再現。從表現方式的視角去看,西方油畫會依循明暗造型和光色造型的規律,運用色塊和筆觸等用筆技巧對真實的空間和形象進行塑造,從而達到引人入境的繪畫效果。西方油畫還特別追求色彩、光線、形體等物質性的真實美感。另外,在長期發展歷程中,油畫漸漸產生了跺、掃、揉、拍、挫、擦、擺、涂、線、點等筆法,從而形成了十分豐富的用筆方法體系。簡而言之,西方繪畫之所以一直以追求真實為最終目標,主要是因為西方國家普遍具有改造自然和探索世界的民族性和世界觀。
從藝術的表現和傳達與繪畫創作過程的思路去看,筆法和筆觸雖然分屬中外,但卻有共通的地方。簡而言之,中外繪畫筆法在構思的醞釀以及連接繪畫的媒介與直覺、客體與主體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溝通作用。
在中外文化融合和交流時期,隨著中外文化的局部借鑒和互相補充,中外繪畫筆法和筆觸的界限也不再那么分明。一方面,國人有意識地加強了對西方繪畫體系的研究,并將西方繪畫體系視為推動民族繪畫變革的異質元素;另一方面,在中國油畫的發展早期,便已經定下了“洋為中用”這一理念,介于此,中國油畫在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都在以“民族化”為核心對西洋油畫進行著改造和融合。在此期間,中國傳統繪畫精神漸漸與油畫的研習融合在了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西方油畫和中國畫筆意的互相通融。
總的來說,中外繪畫筆法體系有著邏輯極為嚴密的語言結構,不僅可以帶給鑒賞者“心與眼”的心靈體驗和視覺描述,同時還能引領鑒賞者超越圖像本體,繼而深入審視和思考自身文化規則的融通性和可變性。現階段,以理解和認識中外繪畫特質為基礎,兼顧當代知識語境和前人既定研究方法的互動,探索中外繪畫筆法的相互交融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