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丹
民俗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積久成習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便附著于整個民族的全部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任何個體都無法脫離一定民俗文化的影響。誠如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所言:“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币簿褪钦f,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受到民俗的洗禮與規范。文學作為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文學要表現人,表現人的關系、人的事情和人的思想情感,就離不開與之相關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即民俗”。因此,從民俗視角來審視文學創作,會發現民俗文化與文學創作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從民俗心理、民俗意象、民俗審美三個角度來探討民俗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民俗心理,是指一定人類群體中蘊含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習俗意識定勢。它是民俗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循環往復留下來的心理意識,經過歷史的傳承而逐步成型的。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民俗是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伴而生的一種文化形態。一方面,它以其多姿多彩的生活樣式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材料儲備和題材選擇;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生活相的存在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和行為。由于民俗具有超越時空的傳承性,它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相對的固定下來,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民俗文化的存在與延續。這種持續傳承的民俗文化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淀衍化為一種民俗心理。民俗心理一旦形成,人們的一切生產、生活以及行為活動都會受到它既定的意識定勢的制約。
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作家,由于無法完全脫離一定的民俗文化獨立生活,必然會受到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影響。民俗心理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以一種無意識的形態滲入作家的創作行為。如作家在題材選擇、情節構思、人物塑造等方面,總會無意識地受到民俗心理的影響。因此,不論作家在具體的文學創作過程中表現地如何才華橫溢、思如泉涌,它總是在既定的界限內活動,始終無法完全脫離深層次的民俗心理的導向。
文學創作是對現實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一種審美再現,民俗事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滲透是古已有之的文學現象。民俗事象在文本中的滲透主要表現在題材選擇、情節構成以及形象塑造三個方面。
民俗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首先體現在題材選擇上。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必然會影響作家文學創作過程中的題材選擇。由于民俗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學資源,許多作家在文學創作中選用大量的民俗文化作為表現對象。如魯迅《祝福》中對魯鎮“祝?!泵袼椎拿鑼懀驈奈摹哆叧恰分袑ο嫖鳌岸宋绻潯泵袼准盎閼倜袼椎谋憩F,以及蕭紅《呼蘭河傳》中對東北民俗的展現。特別是在少數民族作家筆下,民俗風情成為其文本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瑪拉沁夫對蒙古草原風情的描繪,李喬對涼山彝族“畢摩”民俗的書寫,阿來對藏族土司制度的呈現等。
情節是指敘事性文藝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的復雜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和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如果一個作家想要真實地再現生活,勢必要關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事象,并注意以此設置情節,刻畫人物,表現生活。民俗事象對情節構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將民俗事象按照一定的敘事邏輯嵌入敘事文本的情節結構之中,使其成為影響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動力。如魯迅《離婚》中的“拆灶”;《藥》中的“人血饅頭”;沈從文《邊城》中“端午節”民俗,“車路”和“馬路”——說媒和對歌婚俗的沖突等,皆以民俗糾葛作為情節設置的主線,民俗事象對于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民俗由民眾創造并為民眾所享用,文學要表現人就離不開表現民俗。借助民俗事象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展現人物命運是小說敘事的重要方法。不管作家愿意與否,民眾群體中廣泛流傳的某些重要的民俗事象,總會在無形之中影響作家的藝術思維,這種藝術思維往往還會滲透到文學創作的形象塑造之中。如老舍筆下人物性格中折射出的滿族精神特質,沈從文湘西系列小說中蘊藏著的和諧、健康、自然的人性美以及端木蕻良早期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等,作家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增強藝術形象的歷史滲透力和感染力,在形象塑造時都巧妙地借助了民俗事象。
民俗作為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文學藝術的發生、創作、民族化等一系列環節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民俗文化在文學創作中的滲透與呈現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文學作品中對民俗事象的描寫所形成的審美特征之一,即真實性。民俗作為民眾集體的“生活相”,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藝作品對民俗事象的如實描寫與再現不僅符合民俗的真實,而且與又生活的真實相吻合。作家通過對民俗事象的逼真描寫來表現生活,展示人物心理、行為,刻畫人物形象,其實質是為了通過對原生態社會生活的描繪來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魯迅小說《祝?!贰ⅰ端帯贰ⅰ栋 正傳》等,通過對大量民俗生活形態的描繪與剖析,揭示了特定歷史時代陰暗、“吃人”的社會本質,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于一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民俗事象在文學創作中的滲透所形成的審美價值,還體現在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呈現。文藝作品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形成源于民俗事象在空間上形成并顯示出來的鄉土特征或地域特征。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地區,由于受到一定地域的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和社會風尚傳統的影響和制約,所形成的民俗事象也各有千秋。文藝作品要表現這種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就不得不借助民俗事象,把對民俗文化的藝術處理作為凸顯其藝術作品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土壤。當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被作家認知、選擇并寫入文本時,就會形成作品各自的民俗生活相,經過藝術加工與提煉的民俗事象成了凸顯文藝作品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重要標志。沈從文筆下寧靜淡泊、健康和諧的湘西苗族,李喬筆下的涼山彝族風俗,瑪拉沁夫筆下的蒙古草原風情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情調構成了作品獨特的神韻。
民俗文化是文學創作的表現對象,而文學作品又成為民俗文化的載體,被記錄和表現的民俗文化能夠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與發揚。文學表現民俗,民俗豐富文學,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