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燦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講師
曹帥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助教
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城市高密度發展,社區公共空間不斷縮減,而城市居民對戶外公共空間要求卻不斷提高。另外,綠地空間的減少刺激了不少居民的田園情節。目前,社區公共景觀普遍現狀為風格趨同性、居民自發改造以及只注重觀賞性但缺乏互動性,將微農業景觀融入社區公共景觀設計中,是解決社區公共景觀現狀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城市微農業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微觀尺度農業空間,利用城市各類公共空間和綠地空間種植可食農作物,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同時,保證可食農作物其他附加價值。相較于一般城市農業,城市微農業面積較小、選址更加靈活,生產功能相對較弱,更強調發揮一定生產功能;通過將其與公共景觀更好地融合,從而體現其互動功能、觀賞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因此,在農作物選擇上,應該著重選擇具有觀賞性、易于管理維護以及特色突出的品種。城市微農業使用人群覆蓋面很廣,可以是城市管理者、居民、商販或科研人員等。
社區公共景觀是社區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公共景觀空間以觀賞性植物種植空間為主,強調景觀空間美觀性、互動性,景觀以兒童、老年、青年娛樂、體育運動和日常休憩等活動為主。個別農業種植行為多數是居民自發無序占用社區公共景觀空間的行為,這種自發的農業種植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無意識地對社區起到了一定積極影響,如增加鄰里交往機會、科普農業知識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約束和管理,對社區環境也造成了一定消極影響。因此,本文探討的微農業區別于居民自發農業種植,而是倡導農業以景觀化方式融入社區公共空間,發揮農業景觀積極意義。
社區微農業融入公共空間的方式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按照融入空間類型,可分為融入濱水景觀、融入住區景觀、融入商業景觀以及融入教育景觀等;按照布局形式,可分為插入式、移動式、組團式以及連貫式;按照功能作用來分,可分為科普教育型、食用功能型、觀賞型與生態理念型。
廣州自宋朝以來就有“水城”之稱,城內山水格局豐富,水網密布,因此濱水景觀與社區居民公共空間關系緊密。社區內部及附近的河涌、河道與河心島等,景觀環境好、可達性高,是社區居民的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目前,廣州已有居民自發將濱水綠地改造成農業種植地,將微農業融入濱水景觀空間設計中,有助于提升濱水綠地的科普教育意義和互動性。廣州社區周邊河涌、綠道及水塘邊常見到居民自發種植農作物情況,開發面積均不大,農作物多以蔬菜為主,體現了居民對自耕農業場地的需求。
筆者對海珠區黃埔涌濱水綠地、白云區河心洲社區進行實地調研,發現了廣州社區尺度濱水空間共性。黃埔涌為珠江水系的支流,被譽為“小珠江”,沿江綠道已建成;調研場地在海珠區新港東畔江花園北側,此處雖然綠樹成蔭,但綠道利用率不高,周邊居民利用濱水灌溉便利優勢,沿綠道一側開辟成規整的菜地,初具規模。
白云區河心洲社區是位于流溪河中的河心島,如今島尖荒地被社區居民開發成成片菜地;由于地塊完整,因此農作物種類豐富,但由于場地下沉缺乏規劃,菜地缺乏觀賞性,只能遠觀,無法深入。
廣州屋頂花園利用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即公共游憩型、商業休閑型、家庭花園型和科研生產型。商業休閑型屋頂花園在廣州商業空間中應用廣泛,如天河區太古匯屋頂花園,服務于三樓商業空間,主要以觀賞類喬灌木為主,為顧客提供充滿綠意的戶外就餐環境;科研生產型的屋頂花園在農林類高校應用廣泛,如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屋頂菜園的溫室主要滿足師生的科研需求。家庭花園型屋頂花園靈活度較高,目前基本以居民自發營造為主,風格多樣;廣州自古以來有在家中種植花卉的傳統,所以居民多用鄉土開花植物進行營造,但是也有不少居民選擇在屋頂花園中部分種植果樹、藤本果樹和蔬菜用以點綴,但景觀觀賞效果參差不齊,無法得到保證。
屋頂菜園區別于傳統屋頂花園,是將生產性或觀賞性農作物融入屋頂景觀空間的一種形式。目前,在海珠區世港國際花園辦公建筑中,人們利用屋頂空間營造小型菜園的形式,這種類型的菜園比市民自發種植的菜園更具觀賞性。因此,屋頂菜園融入商業空間更有利于保證微農業景觀的觀賞效果,一方面屋頂菜園的形式是對商業空間形式豐富和景觀內容的補充,可以帶來豐富的商業價值,種植可食農作物可以用于商業空間中的餐廳、飲品店、咖啡廳與酒吧,也可專門增設有機蔬菜售賣超市等;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商業景觀空間的科普教育價值,如增設微農業種植體驗區、科普互動區等。
廣州社區微農業在大學、科研單位、幼兒園和中小學等空間中的應用較多,其中科研單位和大學內的微農業多為園林及相關專業團隊,利用校園綠地對農業種植方式、管理、品種進行實驗,具有一定研究意義。例如,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可食地景研究組在校園38 號樓屋頂進行可食用植物資源及造景實驗,通過實踐探討農作物用于景觀設計的方式。
科研單位的微農業一般是依托于農業基地先天優勢,如廣州市農科院科普基地中規劃了現代農業科普觀光園、農趣園和農博館,并開展蔬菜采摘、花卉種植以及動物喂養等農事活動。企業單位的微農業一般用于員工戶外拓展和日常休閑娛樂,通過勞作形式緩解工作壓力,增進員工之間的情感交流,以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廣州市百利實業有限公司,在員工宿舍西部開發企業農園,地塊被均分成棋盤格的布局形式,邊緣設置園路,使其兼具農業種植和小游園功能。
而幼兒園、中小學空間中的微農業多強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學生在參與農業種植、養護過程中體會勞作意義,了解農業知識,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義,寓教于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廣州地處亞熱帶地區,住區戶外景觀空間植物種類豐富,四季常綠。嶺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在公共空間中種植果樹的傳統;而在新建住區中,不少住區也在綠地中增加了鄉土果樹,如楊梅、龍眼、芒果和番石榴等,但運用果樹進行造景的出發點并不是果樹的可食用性,而是強調通過鄉土果樹突出觀果功能和植物種類的豐富性。因此,住區空間中所出現的微農業景觀幾乎是以居民自發行為為主,也存在少數住區由物業統一開發的集中綠地農業種植形式,如廣州黃埔區萬科山景城是廣州長嶺居板塊新住區,居民入住不久便發現在住區邊緣坡地上種植農作物的情況,地塊被不同居民劃分成幾乎均等面積的種植地塊,形成規則式的線性布局;另外,有居民依托小區圍墻種植攀援類植物,如百香果、金銀花和豆角等農作物,至今已初具規模。
廣州社區微農業存在若干問題,需要分類挖掘問題,并提出對應改造措施。目前,社區公共空間中的農業行為主要是以自發型為主,缺乏有組織的農業種植行為,從公共參與角度入手,將社區微農業融入公共空間,可改善社區景觀功能單一、缺乏功能性和互動性等問題。另外,管理組織有序的農業種植可以彌補自發型農業種植對社區景觀觀賞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科教空間中的微農業成為一種普遍趨勢,社區尺度下的企事業單位農業綠地建議可以部分面向市民開放,賦予其社區小游園屬性,解決城市社區綠地緊張、綠地空間不足的問題。
部分幼兒園、小學重視農業行為對兒童動手能力的培養及其科普教育意義,建議開發系統的農業知識及種植課程體系,將戶外農業場地結合課程體系進行規劃與設計。
廣州社區商業公共空間中對微農業的應用并不多見,建議在步行街、屋頂花園中增加可食用植物的種植,如香草類、蔬菜類與果樹類農作物,并由物業統一管理;部分可租賃給餐飲類商鋪,實現從農田直接到餐桌的餐飲體驗。
社區公共空間的基本功能是滿足居民日常戶外活動需求,微農業的選址和布局應該在社區景觀空間布局基礎上進行合理選擇,如組團綠地、樓宇間綠地、宅間綠地以及邊界綠地等,也可適當引入模塊化種植形式,如垂直種植、花箱種植等形式,增加微農業布局靈活性。
社區居民自發性農業種植往往只發揮了微農業的食用功能,卻無法兼顧社區景觀觀賞功能,使社區微農業推廣面臨一些質疑聲。提升農業景觀的觀賞性,可采用“蔬菜+果樹+香花香草類植物”或“觀賞植物+色葉蔬菜+花卉”等不同形式的組合造景手法,提升社區微農業觀賞價值。
現代社區的公共活動主要分為必要型活動、自發型活動和社會型活動,社區公共空間是增進鄰里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在社區中自發型的農業種植行為只能滿足農業功能性;而提升社區農業的公眾參與度才是提升公共空間社會性的重要手段。社區農業主要參與群體是老年人和兒童,社區微農業景觀設計時應增加科普性,適當設置標示牌、增加趣味性的農具和小品,選擇適合老年人和兒童種植農作物品種;同時,設計自動澆灌、施肥等輔助管養技術。另外,科普農業景觀的觀賞價值,鼓勵居民參與農業物及小品營造活動中。
社區中微農業體現了居民對城市田園的暢想和實踐,廣州社區各類空間中出現的自發型農業種植行為一方面體現了居民農耕需求;另一方面提醒社區設計者和管理者應提供合理的場地,正確引導居民需求,設計一種合理的設計方法和管理模式,將微小尺度的農業融入社區現有景觀中,改變社區公共景觀空間功能單一問題,實現城市社區景觀可持續發展目標。
【 基金項目】 2017 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項目編號:2017KQNCX276);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ky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