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旺忠
詩詞是一個詩人人格的集中體現,內含獨立的創作精神,反映著高度的理想追求,甚至建立了一個獨立存在的詩詞世界,這就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文化色彩,是古詩詞流傳至今依舊為人們所喜愛和追捧的原因。所以,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是其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對于現代職業教育而言,幫助學生塑造踏實的文化基礎,古詩詞的教學融合必不可少。
古詩詞是一種具有美感的文學,也是一種由漢語言文字形成的獨立藝術。從形式上看,具有節奏性和韻律性的形象之美;從內在來品,具有想象豐富、渲染濃郁的意境之美;從情感上來談,往往以小見大、以淺入深、以點帶面的深刻之美。這就是古詩詞中的文化和精神,充滿了對文字的使用和表達技巧,富有審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雙重效果。
但是在目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一方面存在古詩詞內容欠缺的問題,教材中的古詩詞寥寥無幾,這與國家大力推行與倡導傳統文化入校園的教育思想相違背;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停留在古詩詞的表面,僅僅要求學生能懂大概意思,學會背誦即可,這并不能滿足對于學生傳統文化的輸入。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古詩詞與傳統文化充分融合的第一步,就是要擴展古詩詞的學習范圍,改變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
因此,教師必須要喚醒古詩詞的精神,從教學目標入手,改變傳統的思想,樹立新的教學風向,將原來的注重背誦和默寫,逐步糾正為重視古詩詞中的內核文化和詩人的精神領會。比如在學習李白《將進酒》一詩時,除了熟知詩句的翻譯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了解其創作背景。當時李白受到排擠出京,與好友岑勛及元丹丘飲酒作樂,看似豪縱狂放,流露出享樂之情,其實也充滿了李白對于仕途的失望和悲憤,同時又渲染了自己對富貴和圣賢的藐視。當學生們認識到古詩詞背后的故事時,就會從其中收獲詩詞的韻味和真意,獲得其文化的根本內涵。
中國古詩詞作為一種重要的表達文學,在詩詞當中往往匯聚著詩人的真實理想和熱切訴求,是他們情感的純真流露,是他們內心的自我剖析。通過對古詩詞背后文化背景的深刻挖掘,就能認識到他們的生命軌跡和價值取向,了解到作者的感情寄托和人生理想,這就是古詩詞中的文化和內涵。
從杜甫“國破山河在”中,我們看到了他憂國憂民,聲情悲壯的一幕;在李清照“死亦為鬼雄”中,我們認識到她對項羽的崇敬之心,也映襯了自己的堅決和意念;從陸游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我們了解到他對祖國統一的高度追求,對國泰民安的最后希冀。從這些詩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對于國家的熱愛,而古詩詞正是他們表達這份情感的方式。透過這些詩詞,教師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學生的理想追求,讓他們學習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
另一方面,古詩詞在渲染和擴展詩人理想和情感的同時,還能促進各種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比如唐代林杰的“家家乞巧望秋月”,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李隆基的“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等詩句中,分別展示了古人度過乞巧節、清明節以及端午節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結合古今文化的重疊處和差異性,讓學生從古詩詞中了解到古代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狀態。
綜上所述,中國古詩詞集文學與文化屬性于一身,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模式,結合時代特點的方式,傳遞古詩詞中的文化涵養,同時還可以仿照節目《中華詩詞大會》的形式,開展班級詩詞大會,建立一個屬于學生的詩詞世界,在鍛煉他們背誦和理解詩詞的過程中,通過講解詩人和詩歌的歷史,將其中的深厚文化漸漸滲透和濡染,讓新一代年輕人擁有對古詩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并且通過學習獲得有益的啟示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