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國蘭
大自然生氣勃勃,多姿多彩,是幼兒歡樂之源、智慧之源、能力之源。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開放性活動材料,其中天然的植物顏料、紋理有致的動植物外殼、造型奇特的非生物材料,讓孩子們對這些材料的質地特征加以利用、提高、發展,真是其樂無窮。
活動區必須有多種活動材料,才能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活動材料。如可以扎掃帚、編花籃的玉米皮,可以制作眼睛、小飛機、小鹿的高粱稈,可以編草帽、手鐲的柳枝,還有能夠團捏、拉抻自由、千變萬化的紅色膠泥等。這些開放性材料,大大地促進了幼兒創造能力的發揮。
如:在認識秋天時,教師引導孩子將落葉、干樹枝、野花、野草帶回來;欣賞雨后的景色時,引導孩子把濕軟的泥巴帶回來;到農貿市場認識各種蔬菜瓜果的同時也可將它們帶到活動室來。
如:吃花生、瓜子及其他干果時,收集干果皮;參觀動物園時,收集掉落的各色動物羽毛;秋收時節,收集棉花皮、玉米皮;到海灘上游玩時,收集形狀各異、花色不同的鵝卵石或小貝殼;裝飾房子時,收集木工鋸掉的各種形狀的小木塊等。
孩子親自收集材料能有效地激發他們探索自然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更加喜歡自然材料。
只要有機會,孩子們便把自己收集的自然材料投入到區角,從而使積累的材料種類繁多。為了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操作習慣,引導他們將這些材料按外形分類,做上標志。如:根據材料的外形特征,在材料外貼上相應的條狀、點狀標志,引導孩子根據標志將材料分類放置。也可以根據自然材料的屬性分類,如:將石頭、木頭、泥巴、果實等分別做上標志,引導孩子按標志分類放置。除了材料的固定放置,還可為孩子設計娃娃衣樣式的工具袋、機器貓形狀的工具盒、河馬嘴一般的工具箱,使孩子在具體操作中就能井井有條地取放各種材料和工具,即使是在其他區角活動時,也能保持這種好習慣。
區角中的材料非常豐富,教師要和孩子一起對一些自然材料進行有意的加工,再造出形象各異的作品。
如:在“可愛的小雞”活動中,首先讓孩子根據創作意圖找出相應的材料,如土豆、生姜、洋蔥、蘿卜、小西紅柿、花生皮等,有意識地展開聯想,并借助其他材料,如小棒、豆粒等,通過拼插和粘貼制作出形態各異的小雞。這樣做既能讓孩子與原材料充分接觸,了解材料的性質,引發聯想,又能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再如:在進行河蚌改造時,教師可要求孩子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準備河蚌殼,并想一想河蚌像什么、準備用河蚌做什么等問題。由于準備充分,孩子創作熱情高漲,想象豐富,所創作的作品各不相同:小狗、小鳥、小魚、小帆船、燈座等,還可以在河蚌殼里放上黃豆,用膠帶封好,再用彩色的即時貼裝飾成美麗的響蚌,供小班孩子用作河蚌操的器械。
豐富的泥土資源使泥工特色日新月異。春暖花開時,可從河邊挖來紅色的膠泥,在戶外場地上玩得熱火朝天。孩子們按自己喜歡的主題分組制作,如交通工具:用泥塊捏出各種幾何形體,拼接出各種式樣的汽車、飛機、輪船等,再用樹枝把兩個圓輪子穿插起來,這些交通工具就都能活動起來了。食品:各式各樣的面包、點心、餅干、饅頭、包子,圓的、高的、扁的、三角的應有盡有,上面用樹葉、小石子點綴,真是色、香、味俱濃。家具電器:電視、冰箱、沙發、小床做得有模有樣……待做好后,把作品放在陰涼處晾干,再涂上漂亮的水粉顏色。最終,活動區里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泥工制品。
材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呈現,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和成就感,為了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探索機會,我們開展了親子美工活動。活動前,將家長和孩子收集的自然材料分成果實類、貝殼類、蔬菜類、羽毛類等,然后根據分類情況設計有關活動區域,并投放所需的輔助材料。孩子們的創作熱情感染了家長,使家長們也紛紛參加到孩子的創作活動中。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用不起眼的羽毛粘貼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能用干草、干花制作賀卡,用玉米皮制作百合花、稻草人,用石子、貝殼、干果制作掛飾,用麥秸、螺殼、河蚌等材料進行創造時,家長們無不驚嘆。在認識到了這種具有鄉土氣息的美工活動對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價值后,家長們紛紛表示愿意積極協助孩子搜集相關的自然材料,這為以后開展美工創作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些特別是農村幼兒園常常忽略身邊可貴的自然資源,追求城市的教育方式,而孩子們對這種缺乏生活源泉的美術活動也往往缺乏熱情。為此,教師要努力挖掘周圍環境中的教育資源,把活動區延伸到園外的社會、自然、家庭中,讓孩子在大環境中自由愉悅地探索、創造和發展,真正體現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