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冒碧云
民間故事情節夸張、充滿幻想,多采用象征形式, 內容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想象成分,它常常借助法術、寶物等的幫助來實現愿望和憧憬,并對惡人、貪心者予以懲罰,因此深受孩子們的喜歡。發散思維是一種推測、想象和創造的思維過程,具有思維的積極性、流暢性、變通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獨特性等特性。它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和經驗,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并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因此,利用民間故事這個載體,通過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等環節,有效地提問與引導,鼓勵幼兒進行大膽講述、創編故事,發展幼兒思維的流暢性、求異思維、聯想性等,使其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提問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的主要途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有效提問,能夠激發孩子聽故事的興趣,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思考。
民間故事大多以口頭形式傳播,因此具有流傳性,當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時,可能孩子們已經看過、聽過改編的動畫片(電影)或故事,就認為自己懂了,對此就不感興趣了。為了調動孩子聽故事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巧設提問,如民間故事“哪吒鬧海”,大家都了解哪吒這樣一個人物形象,特別是最近很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的形象,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這時就要進行聽前提問:你們看到的哪吒與故事中的哪吒是一個人嗎?故事中的哪吒又是什么樣的呢?跟你看到的那個哪吒一樣嗎?通過一連串的提問,激起孩子聽故事的興趣,把已有形象與現有形象進行比較,激發孩子積極思考。另外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要設計一些開放式的提問,適時幫助孩子梳理故事內容,不斷刺激孩子進行思考、大膽地猜測想象,來訓練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孩子多角度思考,尋求更多有創意的回答,養成尋求多種答案的習慣,形成多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提升思維的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曾言:“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作為教師,要善問、巧問才能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導孩子進行思考,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
講故事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還能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孩子在集體面前講述,往往需要對故事進行回憶、想象、構思,并合理地組織語言,經過慎重考慮后才能完整講述故事的來龍去脈。例如,孩子在講述民間故事《年的傳說》時,首先要了解故事的時間、故事中的人物及發生的事情,及遇到“年”時解決的辦法等。在講述的過程中,為了生動有趣,孩子在講到“年”下山時,可以學“年”發出的聲音、模仿“年”走路的樣子,并運用形容詞“大搖大擺”“震耳欲聾”等來描述“年”下山的情形。把聽眾帶入故事中,使其身臨其境。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孩子集中精神去回憶,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聯想、構思、語言重組,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句子將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有助于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
《指南》中指出:“要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編故事部分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編故事,并為自編的故事配上圖畫、制成圖畫書等。”民間故事是歷代群眾口頭集體創作的虛構作品,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固定的套語,還具有即興、易變、易失的特點,且幻想是民間故事的生命,情節往往暗藏玄機、曲折多變。孩子們在閱讀時會自然地跟隨作者的描寫形成相應的畫面印象,嘗試用自己的經驗想象來編故事,在想象、創編的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的擴散性思維。例如民間故事《狼外婆》,狼三次叫門,就讓孩子們創編三次不同的回答,在創編的過程中,孩子們每人得結合自身經驗想出三種不同的辦法,來應答狼外婆。再如民間故事《八仙過海》,我讓孩子也借助八仙的法寶創編過海的故事,看看誰的辦法多。在創編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多向思維、擴散性思維。
智力的真正表現不是知識,而是想象。民間故事貼近生活、充滿幻想、情節夸張、充滿神奇色彩,深受幼兒的喜歡。充分利用民間故事,給幼兒自由表達的空間,不斷給予幼兒思維資源,讓孩子在創新的天空中自由飛翔,激發幼兒的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聯想、多向思維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