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
對音樂的喜愛是人類的天性。歌唱教學在促進兒童音樂素養,心理健康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樂滋潤每一顆活潑的心田,歌唱是一種有效的藝術教育,被認為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兒童以后的學習和成長也有很大的影響。
當下幼兒歌唱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教學方法陳舊乏味、歌唱教學形式簡單等,引發了很多現實問題,比如:一些幼兒不愿意參加歌唱課堂,不敢發出歌唱的聲音,更不敢聆聽自己歌唱的聲音。當前歌唱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實踐,提出優化策略,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兒童歌唱教育音樂教學的良性發展。
幼兒歌唱是培養兒童的音樂素養,提高兒童的藝術素質重要手段之一,對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也是各個民族文化表現的形式,可以在音樂課前導入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活動,使幼兒的歌唱教學從小就遵循弘揚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的原則。可以讓幼兒學習和了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歌、以及國外優秀的幼兒歌曲。讓幼兒通過歌唱教學拓展文化視野提高藝術品位。
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在幼兒歌唱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心理發育特點來開展課前導入。如幼兒活潑好動,專注力時間不長,所以教師在活動導入的時候可以采用游戲的方法,這樣很快就能激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使得幼兒能更快進入活動角色。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認識開始。”尤其是幼兒階段,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專注力不能長久集中在形式呆板的音樂符號上。他們喜愛生動有趣的世界。而現實世界有這么豐富的聲音,風的聲音、雨的聲音,工作中機器的聲音都可以是我們課堂最生動的素材。幼兒可以在輕松、愉快、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并擁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歌唱教學中幼兒難以掌握歌曲的節奏重難點,教師需要采用特別的方法來教導幼兒掌握歌曲的節奏重難點。節奏感的內化練習,從調整手腳的協調性開始。搭配幼兒可以容易接受的口訣,有助于我們提升對音符劃分的敏感度。同時難度要適中不能過高,要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順勢而為的方針來進行訓練。每個人,每個幼兒都是有節奏感的,只是強弱而已,我們就是要順勢而為,幫助他們發掘內心的節奏。
孩子在歌唱活動中盡可能地感到快樂,但是他們怎樣才能在一日的生活中保持孩子的音樂情感、音樂感受、可以延伸到一日生活中呢?
在這方面,我推崇“潤物細無聲”的做法。幼兒早上入園就播發音樂烘托出愉快、輕松的氛圍。但是播放的音樂要嚴格選取,要積極向上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他們容易接受并喜愛的,同時保持每月更換的頻率。把早上入園的音樂建立成一個音樂的鑒賞平臺。中午吃飯和休息前也可以播發適合的音樂調節幼兒的情緒。形成一種習慣,吃飯聽聽古典音樂,并在放音樂之前用一個“小故事”來解說這個時期的古典音樂或這首音樂創作背景。潛移默化地影響會對她們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在教室建立音樂角落活動是幼兒園正常音樂教學活動的延伸,通過選擇和操作音樂材料、參與音樂游戲、處理同伴關系,兒童可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影響他們合作行為的發展。
音樂就是最好的語言而歌唱就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喜愛的介入點。歌唱能抒發我們的情緒,從小培養起幼兒擁有這個興趣會讓他們受益終身。作為老師,我們要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