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剛
音樂教學是踐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音樂就是聲音的藝術,能夠借助人體的聽覺系統喚起人的美感,在此基礎上激發人的聯想感官,感染人的情緒,陶冶人的情操,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綜合發展學生的各種素質。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開展音樂教學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當致力于學生審美觀念以及能力的培養,進而切實發揮音樂鑒賞的美育功能。
當前,音樂鑒賞課程中的美育教育不足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大多數教師將授課時間和內容都放在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上,將美育教學排除在課堂之外。還有一部分學校對校內少部分同學的美育技能進行培養,然而卻常常以此作為學校的噱頭進行宣傳,導致只有少部分同學接受到美育教育。
在學校的音樂欣賞課教學時,很多情況下,學生的音樂素養不高是十分普遍的問題。學生不具備藝術欣賞能力,美感認知意識匱乏,對于著名音樂家或者世界名曲知之甚少,樂理知識等的儲備也十分不足。
現在的主流教學模式是以人為本,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理念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陳舊低效,常常以填充式教授為主,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和機械地接受理論知識灌輸,極大程度地消減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阻礙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教育學科,同時具備德育以及美育兩種功能。學生進行作品欣賞時能充分感受美的熏陶,進而提升自身藝術素養。音樂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加強對音樂學科教化作用的重視度,秉行生本觀念,實現音樂美育以及音樂德育的深度融合。同時,在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師應當重視以身示范教學,進而促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有序化的提升。
客觀地說,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素質教育的落實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音樂教育至于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得天獨厚的價值與優勢,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意義重大。學校在構建校園文化時以音樂教育為依托,組織各種音樂相關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音樂源自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音樂的美育教育的熏陶之下,促進學生的發展。
為了提高審美能力達到美育效果,教師應當學會善用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到作品所設置的感情境界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深深地抓住學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音樂的內涵與精髓。
音樂美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擴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對于作品的把握度。教師可以從音樂作品的情感蘊含入手,對作品背景知識加以詳細介紹,促使學生能夠以作者的視角來進行學習與思考,深化其學習與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音樂共鳴。經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學生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背景知識,同時提升了專業技能,實現了自身鑒賞水平的提高。
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感情的感悟,深刻把握作品的精髓之處。同時教師還需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而投入音樂作品設置的感情世界中,與作者共鳴。同時在把握作品的整體情感基調時,教師要重視作品感情的完整性,以便學生做出更高層次的理解,具體感受作品的美感。同時通過教師對作品背景故事的講解,深化學生對人物內心情緒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對作品的理解度,從而讓他們能夠獲得良好地美育教育。
隨著當代教育模式的不斷更新,音樂欣賞課程中的美育功能在課堂中更加受到教師的重視。對這種理念的加強和運用,促使學生的音樂素養以及綜合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對音樂欣賞課程中美育功能的運用和發展,能夠讓學生的音樂藝術意識得到良好的提升,推動其價值體系的正確化構建,促進他們的綜合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