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蕓
雖然有許多學生都喜愛美術課堂,但他們喜歡的僅僅是繪畫時的那種無拘無束的氛圍,而并不真的對美術知識有所青睞。美術的學習也不單單是一種技能的練習,它屬于一種文化的貫徹,從社會中的多元文化到鄉土之間的人文地理,從自然風光到風土人情,都有著美術的呈現,也都有著美育資源的身影。
雕塑家羅丹說:“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美育,即審美教育,它是對學生感受美、發現美或創造美能力培養的一種教育方式。而美術,也并不單單指繪畫的學習,它還囊括著“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多角度的課程。在科技日益發展的當下,農村經濟水平逐漸升高,農村生活也有所改善,同時教育水平也隨之增強。但農村傳統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美育教學并不能完全融入到課堂之中。而且農村的美育資源也有所欠缺,導致小學美術美育教學并不能良好的開展。
英國詩人蘭德的《生與死》曾表示:“我熱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由此看來,藝術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必不可分的。小學美術教師在優化農村美育資源時,可以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在課堂內為學生構建出一幅大自然的情境。利用音頻播放空靈的鳥語,利用圖片展示自然的奧秘,利用視頻體現生命之美,激發出學生與美術的共鳴。
例如,教師可以運用錄像,照片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來整理鄉土美育資源的資料,結合著美術教材,向學生介紹鄉土美術資源,將一些當地的鄉土資源展現在多媒體課堂中,并列出一些大自然中的景物讓學生進行仿照著剪紙,對照著自然之中的生靈,讓學生感受到美術是無處不在的,體會到藝術是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身邊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美育資源與美術教學相結合,并通過鄉土資源來體會到古典藝術的美,繼而能夠更好地觸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圖片和影像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但再好的情景也比不過真正的大自然,教師要帶著學生們去親自接觸農村中的自然風光,體味人性之美,并通過“藝術采風”的方式,培養學生考察和研究農村美術資源的習慣與興趣,以此來發現并有效地利用美育資源。教師要做到將美術搬出課堂,融入自然,利用生活中的美育資源來進行美術課堂的構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使其對美有著更深的感悟。
例如,教師在進行“水墨畫”的教學時,便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自然的欣賞和感悟,來完成自己心中的美術。教師可以直接把課堂搬到校園內,讓學生拿著畫板,坐著板凳,觀賞校園中有關于美的景物,有可能是一排排垂直而立的楊柳,有可能是一株株細微艷麗的花草……這些都是藝術,都可以運用到美術課堂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優化農村的美育資源,還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小學美術知識學習的熱情,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
小學美術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不要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枯燥的灌輸,可以采用“藝術創造活動”,把美育中的農村資源同校園中的文化整合到一起,也可以結合著其他文化科目,共同開展一次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有效地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水平,增強他們的審美能力,以此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
例如,小學美術教師可以為學生開設“農村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農村風景攝影作品展”或“自然美術畫展”等活動,并結合著語文科目進行“藝術采風”后的演講比賽和征文比賽;還可以與音樂課堂相呼應,將雙方的美育資源共享,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素養。又或者可以指導學生對一些廢舊的材料加以利用,結合著自然資源,將那些常見的玉米葉、光盤、方便面袋子和報紙等變成演示物品。再通過云、樹、光、影等自然的映襯,創設出原始、時尚的美感。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美術就在身邊,以此來加強他們的審美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美育資源的優化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并且豐富運用周圍的環境和農村鄉土資源,使得教師自身勤于思考,勇于創造,善于表現,以此來喚醒學生自身對美和藝術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