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喻
新課標下美術與各學科的融合是教育發展的一種全新趨勢。古老的象形文字最初的模樣也是一幅幅簡單的圖畫,這幾乎就奠定了中國“書畫同源”的歷史淵源。美術課雖有以傳統意義上所謂的語文范疇的“漢字”為主的創作內容,但大多都是從賞析和創意繪畫的角度去處理,版畫與漢字結合的藝術形式也僅僅停留在描之、刻之、印之的階段。
在選擇內容上,語文中的“漢字”帶給學生的多是提頓、藏露、方圓、快慢等書寫上的固有思維,學生習慣于他們出現在名單、作業本、考卷等非常嚴謹的場合。一般這種寫字的機會都是要求字跡工整清晰,與美術課中所表現的趣味性和創造性幾乎毫無關系。所以要將這種固有思維打破,要尋找兩者的中間“橋梁”,就從自己最熟悉的漢字,即自己的名字開始,而有機會能這么“玩”名字,學生自然興趣更高,參與程度也會更積極。
傳統版畫源于傳統印刷業所淘汰的設備和技術,經過藝術家掌握后利用不同的板材,如木材、金屬板、石板、絲網等,按自己想法制版,并且通過各種技法印刷在媒介上,最終得到的成品即為傳統意義的版畫。傳統的版畫制作流程有:構思、制版、印刷三個環節,而版畫思維將這三個環節拆開而得到新的概念,如復制、肌理、黑白、重現、間接性、痕跡、傳播等。由獨立個體運用這些概念表達觀念和思想,這樣的作品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呈現在某媒介上的“版畫”,而是利用與版畫相關的思維來進行的一種高難度藝術創作。
小學階段的版畫類課程注重肌理的體驗和利用肌理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低年級學生已經有過拓印的經驗,應用版畫思維。我將學習重點轉移到材料選擇和痕跡的預設上,即構思和制版,這種轉變更接近于版畫中的“綜合版畫”,其所強調的是材料的靈活性應用。
通過漢字與圖像的淵源所發現的漢字自帶的圖像特性,使得我們可以在漢字中尋找隱藏其中的圖形,如“心”“李” “吳”等字中隱藏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教師提前準備自帶肌理的材料,或是需要加工后產生肌理材料。而學生則利用有限的材料,盡可能運用各種手段,并根據已有的拓印知識鞏固并學習新的拓印方法,將材料的肌理美感與漢字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結合。
版畫思維的利用可以在課程中加深學生對間接性藝術的理解,并且在流程化創作中提高對預期、流程、媒介的敏感性,以及感受突破限制與轉換思維所帶來的樂趣。“畫有定理,但無定法。”版畫只要看得出是有版畫的影子,至于如何發揮如何抽象,那就是自己的意圖了。
特色課程是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彌補國家課程設置的不足以及服務學生發展的有效方式。而對于學校來說開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課程,也能有效利用學校資源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對學校藝術類特色課程來說,像版畫、油畫、刺繡等專業性更強的課程更能夠凸顯其學校特色和教師的專業素質。在所有畫種中,版畫教育最有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與成長。因為版畫不只是繪畫還需要刻、印,是集繪畫、設計、雕刻、印刷于一體的整體制作過程,它能使孩子的心、眼、手得到全面訓練。從教育兒童未來發展的角度看,版畫由于它制作上的手工性、創作上的條理性的特點使我們在操作的過程中獲得一絲溫暖、一份淡定,那么它就是兼顧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藝術教育,對于保持我們人格的完整性具有特殊的突出價值。而以版畫入手的特色課程多從版種的多樣性入手,如紙版畫、橡皮章、絲網版、吹塑紙版畫等,原本版種的多樣性是非常適合作為特色課程設置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師在開發版畫類課程時會出現狹隘甚至功利的課程觀,這使得對版畫課程停留在哪個層面的概念也出現了矛盾。畢竟對于畫種來說,其某些方面的限定性是其特征的權利,就像人獨特的個性和外貌共同成為了所謂的“個人”,而沒有了特征就沒有了畫種的生存空間,依賴“畫種”帶來的這種“特色”也讓版畫類的課程設計大多停留在了體驗上。但是這種規范對畫種的意義是有時間限定的,如早期的版畫主要指木刻。而如今有數碼版畫,但藝術教育也不單單是體驗而已,這與完整的課程觀漸行漸遠。版畫思維,即保留畫種特色又超出畫種限定的特點很好地解決了版畫特色課程的狹隘問題。
新課改下,各學科的基礎思維也能為課程融合提供養分,如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數學的邏輯、分析、抽象思維,音樂的感受、節奏、表現等。以版畫思維為基礎、最終畫面為目的的版畫課程在與各學科之間的碰撞中也會產生偶然性與必然性相對應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