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雪梅
鄉鎮文化建設主要是從建立文化站、圖書閱覽室、群眾文化活動、民俗藝術展覽等領域開展,幾乎涵蓋了鄉鎮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注重了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也滿足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需求。筆者分析了當前我國鄉鎮群眾文化存在的突出問題,從鄉鎮文化服務機構設置、群眾文化活動、城鄉文化交流等視角進行未來發展規劃,優化鄉鎮群眾活動的內容和開展形式。
一些鄉鎮已經設立了群眾文化服務站,但是很多地區忽略了這一群眾文化服務機構,只有當地文體廣電旅游局(以下簡稱“文廣旅局”)負責群眾文化活動,難以兼顧到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此外,鄉鎮文化站職能尚不明確,很多時候都是照搬上級文件,和當地群眾文化需求并不匹配,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也比較單一,多以群體性競賽、歌舞、鑼鼓等為主,缺乏多元化群眾文化活動。
我國很多鄉鎮文化建設資金都是依賴國家財政,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很多鄉鎮在春節、國慶、中秋等重要節假日才組織文化活動,難以滿足鄉鎮群眾的文化需求。此外,很多鄉鎮缺乏充足的資金來更新文化設施,例如多功能文化活動室設備、脫貧致富書籍、文化匯演等設施,這嚴重制約了鄉鎮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
城市文化建設要優于鄉鎮,首先體現在城市文化場所較多,注重對群眾文化宣傳,定期開展群眾文化匯演、科普教育等活動。城鄉之間的群眾文化交流比較少,鄉鎮文化機關很難爭取到資金和城市文化部門的管理經驗,城鄉群眾文化交流互動比較少,民間文化交流幾乎沒有,阻礙了城鄉居民的文化交流。
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鄉鎮文化建設逐步受到了社會的重視,鄉鎮政府要利用好國家財政資金,重視基層鄉鎮文化站建設,不斷更新和完善文化站設施、文化活動,做好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例如鄉鎮政府要給予文化站基本的資金支持,完成對鄉鎮文化站書籍和多媒體設備的更新,增加精準扶貧、科技興農等相關書籍、時代楷模事跡宣傳、新農村建設優秀影視劇等文化資源,不斷完善和豐富文化站工作內容。此外,文化站工作人員要堅持開放理念,向當地企業尋求合作,爭取活動資金,利用群眾文化表演來宣傳企業文化,不斷擴展群眾文化的范圍和群體。文廣旅局還要注重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例如傳統戲劇、手工藝,在當地文化站進行宣傳,組織年輕人學習這些民俗文化,保護當地文化特色。
鄉鎮群眾文化不能停留在廣播、標語、板報宣傳上,而是真正為鄉鎮群眾服務,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鄉鎮文化站可以從村民中選拔熱愛文藝、愛好文化、熱心助人的群眾加入文化站,真正挖掘到繼承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例如組織熱愛繪畫的村民美化村內的墻壁,可以根據新農村建設、豐收場景、民俗手藝等進行繪畫創作。文化站可以深入到各個鄉鎮社區進行群眾文化指導和宣傳,教授村民舞蹈、書法、合唱、民族樂器演奏等知識,讓村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活動,豐富村民們的文娛生活。這些群眾自發參與和組織的文化活動,對廣大村民更有吸引力,在文化活動中融入村民的創意,打造鄉鎮特色文化活動,提升鄉鎮群眾的生活幸福感。
鄉鎮政府要積極指導城鄉文化站進行文化交流,互通有無,促進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例如組織鄉鎮群眾藝術對參與城市群眾文化活動,展示原汁原味的鄉鎮民俗文化,吸引城市文藝愛好者參與到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例如城市文藝工作者擔任藝術志愿者,定期到鄉鎮指導居民的文化學習,例如合唱、器樂演奏、廣場舞等文化活動,不斷提升鄉鎮居民的文化素養。此外,鄉鎮文化站要組織工作人員到城市文化站學習,例如文化站基本運營和管理,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文藝教學的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等管理知識,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專業素養,讓鄉鎮群眾文化活動越來越專業化、多元化,改善鄉鎮文化建設。
群眾是藝術的締造者,我們應該重視鄉鎮群眾的文化創造能力,積極建設鄉鎮文化站,保護特色鄉鎮文化,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鄉鎮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