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云 宗永立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意義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傲⒌聵淙恕笔邱R克思教育思想的內涵的概括與發展?!暗隆笔且欢ㄉ鐣裎幕瘍r值觀的體現,“人”是指服務于這個時代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的人。至此,我們不能不說教育具有更為廣闊的視角與舞臺,音樂教學不止于課堂,教室不止于學校。著名教育家陶西平說,“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會顯得蒼白無力”。
近年來,在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發揮教育合力作用上有許多的實踐嘗試。如“開家長會”“互聯網”“熱線電話”等,而在諸多的實踐嘗試中,“教師家訪”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樂教師家訪就是教師到學生家庭及所處的當地社會進行實地的學習與解決問題。教育實施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合作,教育是人民教育,教師從人民中來,教師能夠到人民中去?!皼]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教育過程中有些問題可以通過家訪發現并且找到結合實際的有效解決方案,避免“紙上談兵”和“主觀臆斷”造成的過失。
石中英在《重申教師家訪的教育意義》一文寫到:有些學生上學遲到、早退的問題背后可能是農忙季節要幫助家庭“搶收”“搶種”,某個學生臉上有傷痕是自己的父親因精神病發作不分青紅皂白打孩子的結果。如果僅僅從學校紀律角度以及表面現象看待,很可能導致對孩子的教育失當。而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日積月累,就可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身心上、學業上、品質上諸多問題產生的原因,以致后期教育面臨更大的困難,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家訪是音樂教師作為公共知識分子角色作用的重要體現途徑之一。教師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作用包括教育承擔與意識文化的推廣,教師職業認同、角色定位以及社會對教師身份與職業評價的諸多選項,教師應作出如何的選擇、對策及回答,只停留在思考與討論中是不足夠的。
我作為一名鄉村音樂教師,面對所在鄉村學校音樂教育資源的不足,以及當地學生與家長對音樂參與的消極被動局面,決定嘗試著在周末組織一個音樂群體家訪。我帶了一些樂器,并提前通知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開始他們覺得好奇和置疑,以為是搞演出促銷的。我選了比較接地氣的當地民謠,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唱,我給他們伴奏和指揮,大家其樂融融,音樂與笑聲不斷。開始有人主動上來打手鼓,我借機和他們交流一些打鼓技巧,并饒有興趣地聆聽他們講述關于這些古老民謠的故事,學到了不少東西。
在彼此的交流接觸中,家訪結束后,我有很多思考,鄉村文化需要學習,引導與發展。學堂音樂屬于高雅的文化范疇,冼星海說過:“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睂γ赖男蕾p能力是可以不斷地培養和提高。鄉村孩子為什么喜歡那些比較通俗的音樂,背后的原因正是這些音樂較多的彌漫在他們的耳邊,對于高雅音樂,他們沒有機會接觸,而實際上,他們并非沒有美的欣賞力。他們并不排斥美,并非天生就沉迷于庸俗的音樂和噪音,只是我們缺少了對他們美感的引導和影響,沒有音樂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這次音樂家訪對我、家長、孩子以及當地社區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地社區抓文化宣傳的負責人后來找到我,讓我幫他協助文化宣傳工作,我計劃幫他組建一個社區家庭合唱隊。在此后的學校與家長的問題解決中,他給了我許多的幫助和建議。
我們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有機而緊密的聯系。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立足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音樂教師作為其中的主導因素應該積極探索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家訪是不可或缺的實踐嘗試,具有多重價值意義,它不單是“立德樹人”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身份與角色實現完善的需要。家訪對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及改善當今的教育環境具有啟發意義。目前,“教育扶貧”工作在全面積極推進,立足于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家訪也是“教育扶貧”的重要環節。作為音樂教師,我會積極地做好家訪工作,用音樂的力量與學生們實現心靈的溝通,增進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們對音樂的理解不止停留在課堂上,更體現在生活中,這樣也能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與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