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非
全國分布有多個“清音”,在江西和四川等地都有清音的分布。本文所說的清音,是流傳于安徽阜陽、太和一帶的藝術形式,具有獨樹一幟的演唱風格。
據現存史料《清音箏譜》記載,元末明初時,潁州泉河南岸有一僧人曾經在京任官,此人精曉音律。他為官多年,因不滿當時官場的黑暗,所以辭官歸鄉,出家為僧,人稱玄壇法師。他精通琴箏演奏,他出家后致力于對佛教文化和音律的研究,漸漸創作了一種獨特的曲調。因其吟唱的曲調清雅婉轉,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淡雅悠揚的音律逐漸流至民間,被稱為“清音”。
“清音”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宗教的吟唱音樂——坐唱式帶故事情節的演唱——儀式中程式化的表演唱——舞臺表演藝術(清音戲)——以曲藝為主的形式(太和清音)。
清音由玄壇法師創立,目的要用音樂來教化人心。他廣收眾徒,整日在寺院研習傳唱,所以長期以來,清音一直屬于宗教的吟唱音樂,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
和大多數戲曲劇種一樣,清音發展到民間,最早的形式也是坐唱式的演唱。最早演唱“清音”的人多數都出自豪富之家,在房間里或在院中擺放幾案,表演者坐在四周,每人各執一樂器,邊彈邊唱,自我娛樂,樂曲的宗教色彩較濃郁。后來“清音”唱詞出現一些喜慶吉樣的內容,甚至出現《昭君和番》《賞雪》等小段的文戲。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解、喜愛“清音”,漸漸地擺脫了家庭式半封閉式的狀態。每逢節慶日或廟會、婚喪喜事等儀式,人們便可時常聽到帶有角色表演、主題或故事內容的清音。這一時期的表演形式為“清音”演化成戲曲奠定了基礎。
這一階段是“清音”發展最為輝煌的一段,形成了有故事情節、有表演、有行當的完整的戲曲表演形式,成為中國稀有劇種之一,被稱為“清音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太和縣文化館致力于清音保護和傳承,成立了清音戲業余劇團,對當地清音戲進行搜集和整理,把傳統清音戲《追舟》《賞雪》《安安送米》等搬上了舞臺。《追舟》是由音樂工作者時仲春、張靜波在1958 年整理編排,參加了安徽省首屆曲藝表演,經過時任安徽省領導的提議,太和縣政府決定成立清音戲劇團,由太和縣文教局負責籌建。清音劇團聘請了清音老藝人章雅林、張俊明等進團輔導,招收愛好清音的學員,在1958 年清音戲劇團成立以來,演職人員約50 人。
劇團成立后,朝氣蓬勃、陣容整齊。在樂隊體制改革、唱腔的創新發展、表演形式等方面,使得清音戲在藝術程式上日趨完善、成熟。隨著劇團的不斷演排,清音戲的唱腔和劇目也日趨完善和豐富。排演傳統劇目同時還創編了一批現代戲。從此,清音從坐唱的曲藝形式演化為戲曲。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挽救太和清音,太和縣文化館組織一系列小規模的演出,如重新成立業余清音小組、參加省市的曲藝演出、排演《秋江》《懷念周總理》等新編創作曲目,并在安徽人民廣播電臺中錄音播放等。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清音從此銷聲匿跡。直到2006 年,清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才重新被人們關注,名稱定為“太和清音”。
縱觀清音歷史,作為曲藝的形式出現相對較長,完整的戲曲表演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所以太和清音依然作為曲藝藝術形式存在。
近些年,清音曲藝作品大放異彩,《讓座》《女兒情》等受邀參加國家級、省級展演,并獲得了優異的成績,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
近些年部分學者在討論“清音”的定位,到底屬于曲藝還是戲曲?個人認為,藝術形式允許有多樣性的發展,“太和清音”是傳統清音表現形式的恢復和補充;“清音戲”是傳統清音表演形式的繼承和發展。兩者都是“清音”發展的產物。“清音”演化為戲曲是它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沒能延續下去,一定程度上是特定時期的歷史原因造成。
本人曾和“太和清音”作曲家高虎談論過這個問題,他說道:“沒有必要去糾結這個問題。雖然清音歸屬到曲藝,我們同樣愿意看到清音的‘百花齊放’。作為老一輩的清音人,我們年事已高,想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幫助清音不斷地發展壯大,為人們熟知和喜愛,并培養一批年輕人,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下去。近些年,我們積極地創作曲藝作品,復排傳統的戲曲劇目,新創清音曲調的古詩詞歌曲,目的就是擴大清音的影響力。”
確實,“清音”作為一個流傳幾百年的藝術形式,想要傳承,當下更需要普及。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清音”的動人旋律能一直響徹在潁淮兒女的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