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小麗
家長應重視培養孩子的關愛之情,并在此基礎上升華為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能真正有效地認識到自己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乃至方方面面的責任。
在人的情感發展階段,一般而言,是以關愛、友善之情感為基石的,在這樣的基石上再升華為歸宿依存感,再發展為自尊自豪感,進而進一步升華為責任使命感。簡而言之,關愛、友善之情感底蘊乃是責任使命情感的前提與基礎。如果一個人的關愛、友善之情感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沒有得到激發,各方面的表現則有可能比較冷漠,缺乏對各方面的關注,那又何談對他人、對家庭、對團隊、對社會、對自然的關注,甚至包括對自身成長的關注和籌劃,缺少責任的激情與愿望。
責任就是來自外在或本身激發而生成的任務、要求、規范的一種負責,一種擔當。這種責任、擔當,甚至樂于負責、勇于擔當是與一個人基于健康情感的健全人格緊密相關聯的。比如公與私、得與失、功與過、樂與苦等和隱含在孩子心靈深處的見解密切相關,責任感是一個人情感綜合性素質的集中體現。
“愛人”之說,源于孔子。“博愛”就是廣泛地關愛他人。教師應引導家長教育孩子學會關心,家長要多用心,要在平時生活小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孩子。
“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應教育孩子從小就懂得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別人的父母,長大成人后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別人的孩子。當孩子心中能夠想到別人的時候,他的社會化就開始了。當孩子能夠處理好你我他之間的關系時,孩子的社會化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由于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過于遷就與溺愛,導致當下有些孩子對他人漠不關心,且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要消除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意識,需著力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讓孩子從他人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并著力去解決問題。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就要反問孩子:“要是別人也像你這樣行不行?”家長應努力培養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技能,讓孩子在與他人的良好交往互動中,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看待他人,從而進一步消除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
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比如,幼兒園組織各種藝術節活動、各種慶祝活動,如慶祝教師節等,鼓勵幼兒關心集體,為集體出力,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去接受鍛煉。還可以利用孩子身邊的為他人著想的榜樣去教育孩子。
家長要讓孩子懂得,自己是與社會其他方面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個人的精神上愉快和生活上享受,是與別人的勞動付出、操勞和奉獻分不開的。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將孩子教育成一個負責任、懂關愛的人,整個世界將充滿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要想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到負責,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能更獨立地處世,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就應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包括學習、良好習慣等,不要給孩子造成自己學習自己鍛煉是為了家長的錯覺,家長應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負責不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觀念。家長應讓孩子品嘗一下不負責的苦果,同時,讓孩子懂得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家長不要過分袒護孩子。
家長要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也是家里的主人,當孩子體驗到自己確實是被整個家庭所需要的時候,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便會油然而生,家長應讓孩子明白家庭角色與義務是并存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之中培養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與勤勞的習慣,能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獨立生活奠定基礎。
責任感是孩子的做人之本,責任感是孩子立足社會之根本。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孩子的責任感有多大,未來撐起的天空就有多大。作為家長,應該在孩子心中播下責任的種子,讓孩子在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