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宏
童謠作為一種特殊的詩歌體裁,它與小說、散文、戲劇等非詩歌體裁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它具有獨特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語言藝術,另一方面,它是音樂藝術。所謂“詩者,聲音之道也”,童謠對于兒童, 比成人更能顯示出它作為“聲音之道”的作用力。
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內容淺顯、思想單純,幼兒從中可獲得審美享受。例如,圣野的童謠《布娃娃》:“布娃娃,不聽話,喂她吃東西,不肯張嘴巴。”孩子們在誦唱這首童謠時馬上就會聯想到自己吃飯的情景,懂得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童謠的內容想象豐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簡短、整齊劃一,而且語言活潑,富于音韻,郎朗上口。如:“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蟲,保莊稼,我們大家都愛它。”只19個字,既描繪出青蛙鳴叫的田野圖畫,又告訴兒童一些常識,易誦易記。
問答歌,指采取一問一答或連問連答的形式來敘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謠。此類童謠能啟迪兒童的心智,喚起兒童對各種事物的注意,幫助兒童認識理解周圍的世界。
連鎖調,指在童謠中運用的頂針修辭手法。此類童謠能促進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繞口令,它是把一些發音容易混淆的字連綴成有一定意義的童謠,是專門用來訓練兒童發音的。
顛倒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來面目顛倒過來敘述,使其具有反映幽默和諷刺意味的童年趣事。
幼兒在語言表達的時候常常不能完整地講述一句話,回答問題也總是用單音節詞或者斷斷續續的只言片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能讓孩子完整連貫地吟唱童謠,我嘗試過很多辦法,但都沒有帶節奏地吟唱有效果。如童謠《從前有個老頭》:“從前有個老頭,他有一頭小牛,童謠唱了半首,圈里牽出小牛,把牛拴在墻頭,童謠已經到頭。”孩子們邊拍手邊聽或者邊拍手邊唱,在節奏的影響下,孩子們明顯更加興奮,跟在后面搖頭晃腦地哼唱,不一會兒就掌握了節奏,也就水到渠成地學會了童謠。
童謠的種類有很多種,數數類、問答類、繞口令類、連鎖類等。每一種童謠都有它的優勢,如數數類《六字歌》, 孩子們在學習這首童謠時,數字變成了具體形象的牛的身體部位:“一個頭,兩個角,三花臉,四只腳……”孩子們在數數的過程中也認識了牛的身體部位特征。如問答類《手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見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讓我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我們給這首童謠配上合適的雙響筒、圓舞板,孩子們邊念童謠邊用樂器打節奏,很快就學會了童謠的內容,同時提高了連貫表達的水平。又如繞口令型《墻上有個鼓》:“墻上有面鼓,鼓上畫老虎,老虎扯破了鼓,拿塊布來補。到底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這首簡單的繞口令,孩子們在剛開始誦讀時比較困難,分不清“布”“補”“虎”,在不斷地糾正中,孩子們慢慢領略到了其中的趣味,越唱越溜,連平常膽小的孩子也開口吟唱了,口齒不清的孩子在不斷地吟唱中漸漸口齒也變得清晰了。不同的童謠在教學中有著不同的功效,合理運用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童謠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自然而然地與一些民間游戲進行結合。而民間游戲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特有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多樣性、趣味性、隨機性和娛樂性,它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能隨時隨地地拈來就玩。民間游戲不僅符合孩子們好動、好學、好模仿、好游戲的心理特點,而且易學、易傳,民間游戲和童謠的有效結合更能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特別注重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教學《唐僧騎馬咚那個咚》的時候,我通過展示圖片,問孩子們圖片上有什么,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們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了出來,徹底變成了孩子們放飛想象,暢所欲言的場所。在表演游戲時,童謠和民間游戲相結合的過程中,我發現童謠和民間游戲相得益彰,幼兒學習童謠的時候也變得更加容易、簡單和有趣。
總之,民間童謠以它獨特的文學形式,讓孩子們易于掌握;孩子們通過學習童謠,既得到了快樂,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愛上表達,讓這朵傳統而綺麗的小花——民間童謠,在幼兒園開得更加燦爛多姿,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歡樂,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