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燕飛
家庭離異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社會已久的普遍問題,由于造成家庭離異的原因不同,這些離異家庭的子女面對父母離異的感受及反應也有所不同。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成長教育等,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所以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
筆者以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在校生為研究對象,對794名學生采取抽樣問卷調查方式,對于學校離異家庭學生的情感需求等問題進行分析。本次抽樣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794份,其中離異家庭子女占11.46%,家庭變故對學生個人產生消極影響占42.86% 。問卷針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情感需求內容、獲得父母關心的方式與父母離異前后學生思想情緒變化進行分析。
調查問卷結果表明,多數學生因為家庭離異在情緒上產生變化,他們會容易感到:(1)自卑。從因為家庭破碎,怕人嘲笑,到做事愈發膽怯,失去自信,缺乏積極樂觀的狀態和精神,疏遠集體,對周圍人持有戒備、厭煩、抵觸的心理;(2)焦慮。因為家庭離異帶來的傷害,他們遇事容易持敵對態度,對周圍人冷淡,事情稍有不順就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有過激行為;(3)嫉妒。因為父母離異,他們在精神上的欠缺往往通過物質上的補償來平衡內心的滿足。長此以往,就會嫉妒比自己擁有更多的人;(4)逆反。因為在情感上他們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們常常會選擇“對著干”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同時,也會在學業成績上產生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胡思亂想,甚至出現記憶力衰退,對學習喪失興趣,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有些離異父母為了再婚方便,都不想要孩子,互相推卸應盡的責任,這樣的孩子受傷會更嚴重。在形式上,家庭離異,然后孩子沒有了家庭歸屬感。所有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雙方的關愛,離異家庭子女更渴求得到另一方家長的關愛。
但是,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離異家庭子女所產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簡單的心理輔導是難以解決的。家庭環境會造成巨大影響,但如果不引起學校、社會的重視,任其發展,產生的社會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須研究對策。
學生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關心和培養,離異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孩子對于情感和個人問題更為敏銳,他們或閉塞不開,或不愿面對,這與家長離異后缺少對孩子的成長陪伴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家長在離異后,對于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置之不理,或者將其托付給第三方管理,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與持續性的關愛,對于孩子產生的變化也無法深入了解。
青少年的成長,三觀的樹立,都是受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學校作為教育場所,理所應當的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我們可以根據離異家庭子女思想心理的特殊性和脆弱性特點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家校聯手,開展健康研討會,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和保護。對于離異家庭子女而言,并不希望自己家庭破裂使得盡人皆知,對于其隱私的保護也是重中之重。
教育專家孟育群說,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所處環境的傷害,通過對他們所面臨環境的干預,即調整離異家庭學生與監護人、老師和同學的關系,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可以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所以在離異家庭子女中,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把握就顯得十分微妙。要使學生能認識到:父母離異與自己無直接聯系;父母離異不代表自己就低人一等;父母離異不代表父母不愛自己。
學校要強化交往意識,鼓勵其與伙伴、老師及其他親友多走動,組織其適當地進行心理調適與檢測,增強心理防衛能力。發揮教師職能,進行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生活關照,行為檢測與矯正,定期與家長聯系反饋學生動態,掌握離異家庭學生在家中和社會上的情況。
學校存在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多數離異家庭子女表面上看上去堅強活躍,但實際卻內心柔軟,細膩易破碎。對這部分學生就更須關心呵護,與其成友,發揮同輩教育作用。
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落到實處。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氛圍,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活躍他們的校園生活,鼓勵其興趣愛好發展,重視個體性格和意志的培養和陶冶,不讓情感問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