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 楚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能聽懂并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可以簡單、連貫地敘述見聞、表達思想。但部分幼兒不會與同伴交流,缺乏主動性,語言表達不完整、連貫性語言尚處在發展階段。一年來,我嘗試利用生活資源提高中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們欣賞幼兒園中優美的自然環境,從晨間結伴入園開始。“你看,幼兒園的龍爪槐發芽了。”“今天我看到一只蜜蜂和幾只蝴蝶在油菜花上采花粉。”“雨后為什么會有蚯蚓?”孩子們總是有很多的話要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從孩子們的話題中策劃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例如:在“各種各樣的樹”活動中,我們帶領孩子尋找樹的身影。孩子們會不停地問:“老師,這是什么樹?”一些孩子會說:“我認識,這是松樹,你看上面的松果,是小松鼠最愛吃的。”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在輕松的氛圍中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樹。孩子們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活動中語言表達能力都在不斷提高。
幼兒園周邊的各種設施、建筑等,是幼兒接觸的另一個生動有趣的大課堂,可以合理利用周邊資源,定期組織幼兒走出幼兒園學習、參觀。例如:我們開展了“相約森果,走進春天”幼兒園自我服務體驗活動,在春游的途中向孩子提出要求,要把在森果農莊看到的新鮮事記住,回去后告訴爸爸媽媽。在游戲中教師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一些新鮮事情,如楊柳樹上長出了嫩芽,請孩子想一想長長的嫩芽像什么;路邊花開了,有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五顏六色真好看;地上的小草長出來了,綠綠的,細細的……活動將要結束時,教師啟發孩子:“回去你想告訴爸爸媽媽什么呢?”這時孩子會將看到的事物說出來,表達得不夠完整清楚的,教師就適時地進行示范講解。同時請家長配合,記錄或傾聽孩子的所見所聞,分享孩子的快樂。
日常生活中總有許多廢舊材料,如果把廢舊材料變廢為寶,利用廢舊材料的特點制作幼兒教具,既節約了玩教具的制作成本,又增強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同時還可提高孩子們的綜合能力。我們請家長將家中的廢舊紙制品、塑料制品、金屬制品、木制品等帶到幼兒園中,并將材料進行分類。教孩子們利用這些材料制作玩具,孩子們在交流中踴躍發言,玩得不亦樂乎。
在一次游戲活動中,吳趙秀鴻慢慢地坐在了地上,緊接著身子往后仰,眼睛微閉,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張芮烯看到了連忙喊道:“快來人呀,不好了,吳趙秀鴻暈過去啦!”緊接著過來了幾個小朋友,張芮烯說道:“你們兩個拉他的手,你們兩個拉他的腳,我們把他送到醫院去。”楊心瑜拿著牛奶瓶往吳趙秀鴻嘴里倒,沈冒涵將兩只小手疊加在吳趙秀鴻的肚子上一上一下地按壓,張芮烯拿著小木棍在吳趙秀鴻的手背上點了幾下,幾分鐘后,吳趙秀鴻緩緩睜開了眼睛。楊心瑜開心地說道:“啊,嚇死我們啦,你終于醒啦!”
孩子在玩大型玩具時突發性地玩了“急救”的游戲。吳趙秀鴻假裝昏倒后,孩子們很有條理地開展了分工合作,楊心瑜用牛奶瓶喂藥,張芮烯用小木棍打針,沈冒涵在做胸外心臟按壓,雖然位置以及動作都不太到位,但是孩子們認真的模樣真像一個個小醫生。游戲中的合作精神難得可貴。在游戲評價中,我又請這幾位“小醫生”介紹了他們的急救流程,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又一次得到鍛煉。
諸多實踐表明,很少接觸外界事物以及很少與人交往的幼兒往往性格內向,表達能力差,見到生人就害羞。因此,家長應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參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動,讓孩子在多種場合中學會觀察,嘗試體驗,豐富和充實經驗,增強幼兒語言表達的愿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盡量做到:一是和孩子說話時要語速適中,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避免用嚴厲的聲調對孩子說話,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等;二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用規范的語言來影響孩子。
學習語言表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對于幼兒,必須采用合理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才能為其語言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家長和幼兒教師都應該重視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使孩子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愿意與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