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帆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康復治療技術是我院健康管理專業開設的必修課,以康復醫學為基礎,以研究病、傷、殘患者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治療為主要任務,以改善患者軀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為目標[1]。肌力評定是肌肉功能狀態的一種檢查方法,是康復治療技術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性、操作性強,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檢查技術之一。徒手肌力檢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是康復評定中最常使用的評估肌肉功能的方法,是肌力評定實踐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提高肌力評定實踐課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現對我院肌力評定實踐課進行分析,總結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康復治療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十分聯系的課程,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進行肌力的評定實踐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解剖學、運動學和健康評估的基礎。健康管理大專的學生已經學習過相關課程,對運動平面、運動軸、關節結構、解剖定位等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不夠扎實。大部分學生表示學習過相關內容,但難以準確闡述相關概念,也無法運用解剖學知識進行肌肉和關節的定位。
肌力評定實踐課過程中,學生對操作不重視,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有畏難情緒,不愿意動手操練,缺乏整體康復觀念。在評估受檢者環節,部分學生忽略受檢者體位,忘記核對受檢者姓名,未與受檢者解釋檢查目的、步驟和方法。在評估自身環節,部分學生著裝不符合規范,未修剪指甲。在進行徒手肌力檢查時,部分學生未明確受檢者健患側,關節肌肉定位不準確,檢查流程混亂,未掌握操作手法,部分學生肌力判斷不準,檢查程序過于簡單。
康復治療技術作為一門強調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它需要學生在基礎知識、實踐操作和應用創新上全面發展。現階段教學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實訓學時較少,導致學生缺少練習時間,操作能力不足。同時,目前選用的康復治療技術教材,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指導部分缺乏。在康復評定教學實踐中,因為受教學環境和設備的制約,無法模擬臨床康復治療評定情景,影響教學質量。
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實踐課“教師做,學生看”、“教師示教、學生操練”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采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操作能力,實現“教中做、做中學,做中評”。在肌力評定實訓課開課之前,要求學生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和預習任務。
將肌力評定實踐課分為四個環節。環節一,實訓室播放標準化肌力評定視頻,師生共同總結操作流程。環節二,教師示教,分段詳細解說評定方法和注意事項,學生一邊觀看,一邊動手操作。環節三,學生角色扮演分組練習。一名學生扮演受檢者,另一名學生扮演康復治療師,兩人一組交換練習,教師隨堂巡視指導。環節四,情景模擬臨床病例,小組成果展示,師生共同評價。通過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操作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健康管理專業三年制二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基礎,但不夠扎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自制力較差,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對傳統的實踐課教學缺乏興趣,樂于接受網絡新媒體等新鮮事物,非常適合信息化教學。同時,部分康復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通過信息化手段,如利用動畫、視頻、微課、網絡平臺等數字資源,可以直觀具體地將重點難點呈現在學生面前,輕松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教師通過職教云網絡學習平臺發布任務和實訓課資料(自制微課、流程圖動畫,云教材等),學生通過手機終端查看學習并完成任務。課中,學生通過手機終端觀看操作視頻和教師示教,參與課堂討論互動,完成線上評價。課后,教師在職教云發布作業和拓展資料,學生通過手機完成并長傳學習體會。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促進了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
積極推進教學改革,重視實踐課,增加實踐課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課教學對實訓環境、設備要求較高,要求模擬臨床康復場景,使學生在臨床環境中完成操作[2]。我院正在完善康復實訓中心,添置實訓器材,創設臨床場景,如物理治療室、作業治療室等,這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與我院有著良好的教學合作關系,是學生的康復見習基地。康復科設置科學合理,設備先進齊全,帶教醫師經驗豐富,講解細致。學生在科室不僅可以了解學習各類病人的康復治療,還可以很好地體驗到臨床工作,增加職業認同感。
康復治療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生輕松掌握了肌力評定的方法和基本流程,消除了對實踐操作的畏難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