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璐
在信息化爆炸的當今時代,課程體系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我們要轉變觀念,不能只是對現有“教學”做簡單的改革,應在思想和方法上有一定超前性,充分吸收現代教育思想,重新整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改革或創立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師范類高職高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它是一門傳統學科,課程內容豐富,從先秦到清代,歷史時間跨度長,作家、作品數量繁多。近些年,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學課時也隨之減少。我校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由原來的153學時壓縮到現在的90學時,教學內容面臨取舍,還要保證教學質量,這無疑是一個教學難題。作為傳統性較強的一門古老學科,《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大多還沿用著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填鴨式”一味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教與學的墨守成規,不僅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還會使學生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達到學習的主動建構,而又能夠較好地解決課時少與內容多的矛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給予我們思考和借鑒。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
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對中國古代文學這一傳統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進行新的建構,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采取模塊化教學模式,把古代文學的內容按照題材和實際情況分為詩歌、詞曲、散文、戲劇、小說五個模塊,學生作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深入文本研讀,針對一種文體進行縱向系統的知識整合。比如說詩歌篇,從先秦詩經開始,到漢樂府民歌、魏晉南北朝詩歌,再到唐詩、宋詩、明清詩歌。將詩歌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更好地比較不同時期詩歌的特點。同時,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學生還可以將本民族民間口傳歌謠相比較,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感受語言文化之美。
鑒于課堂學習時間的有限性,也結合各個歷史朝代的文學主流特點,每個模塊內容在保障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同時突出教學重點,與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內容相對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說詩歌教學著重和小學課本關聯性強的唐代詩歌教學,詞曲模塊突出宋詞的教學等。
古代文學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則提倡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著組織和幫助的作用。此外,教學媒體也成為了知識建構者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一種工具。如,微課、視頻。一些新興的教學平臺也成為了學生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如,藍墨云班課,課前教師在平臺上發布教學資源,自主學習任務單,課上進行教學活動、頭腦風暴、課后作業的提交和評價。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改變古代文學教學的典型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不僅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現式學習、研討式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還針對古代文學五個模塊、不同文體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根據不同的主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詩歌篇的誦讀法、戲曲篇的表演法、小說篇的研討法等。同時,這些方法的使用也強化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當然,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古代文學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特點進行教學策略的改變,要把握一個核心,即突出學生自身對文本的閱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學生只有主動深入文本去探究,才能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
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是一個穩定的結構形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目標指引下學習,突出其主體性、參與性、實踐性,真正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其真正地掌握學習能力,最終形成個人的知識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