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強
(重慶市江津區杜市學校,重慶 江津 402260)
近幾年來初中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特別是從小學跨到初中,從分數看有著較大差距,似乎小學百分制九十多分特普遍,而初中一百五十的總分有時得一百二十分的都寥寥無幾,而且從初一到初三優生的人數還在減少。針對該現象,我認為有以下諸多原因:
小學教材相對來說體現的是“淺、少、易”的特點,小學記憶性的較多,而初中的記憶方式有了較大的轉變,那就是需要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比如從初一開始,數學計算因為引入了負數而變難,使得學生從加減運算開始就同原來相比變得復雜,對形如“”不是單項式的原因又感到茫然。到了初二的時候,對幾何的邏輯證明更是摸不著邊際,對函數的定義又感到困惑,當需要用函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由于不能把實際問題數學化更無從下手。
小學數學內容相對較少,學習的時間又較多,教師講課時對一些重點、難點可以利用時間的優勢三番五次地講,讓絕大多數學生弄懂為止,對于少數還未懂的學生可以找時間單個突破,而到了初中,每個四十分鐘都緊鑼密鼓的進行,連相當負責任的老師也不能因為數學而耽誤其他科的學習,久而久之,問題增加了,不懂的學生人數也增多了。
如上所說,由于學生時間相對較緊,教師想找學生、想找時間都比較困難,這還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來至家長的輔導大幅減少,那是由于到了初中,部分學生寄宿在學校,家長沒辦法輔導,還有就是家長本身的原因,因為小學的數學知識家長基本都會,但到了初中,家長為了生計,遠離了數學知識,把它忘得一干二凈,就是想給小孩輔導也是手長衣袖短,無能為力了。
初中由于學生年齡偏小,處于剛開始發育的階段,思維能力還以記憶型為主,還停留于“被除數=除數*商+余數”這一階段;學習時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學習函數時抽象思維能力普遍偏低,這給自身的學習帶來不小的困難。
由于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成績只關注某某同學卷面上有多少分,沒注意考試時知識層面的差異,就感覺好像成績下降了,其實大家應該知道初中的一百二十多分比小學的九十幾分含金量要大,這就讓家長和社會認為該學生的成績“下降“了。
人教版學習幾何的內容安排的順序是:七上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角的相關知識,緊接著七下第五章相交線和平行線的相關知識,幾乎是隔了一學期的時間在八上才學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軸對稱的相關知識,分列為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怎樣安排自然有他的合理性,但也有弊端,那就是學生本來對幾何圖形才剛熟悉,等上幾個月幾乎又變陌生了,所以上課前,或是用到相應知識時又需要幫助學生重新梳理原來的內容,顯得少了那么一點連續性。于是,有可能的話可以把這幾章放到一塊進行講解。
引言是全章的起始,是全章內容的引導性材料,具有先行組織者的重要作用。好的引言,對于加強基本思想教學、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引言的主要內容:
1.本章內容的引入。借助適當的問題情境(實際的或數學內部的)引入本章內容。
2.本章內容的概述。使學生了解本章內容的概貌。
3.本章方法的引導。使學生了解本章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
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十三章軸對稱的引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的世界中:許多建筑都設計成對稱形,藝術作品的創作往往也從對稱角度考慮,自然界的許多動植物也按對稱形生長,中國的方塊字中有些也具有對稱性……對稱給我們帶來了多少美的感受!……讓我們一起探索軸對稱的奧秘吧!”然后在該頁附上了故宮博物院的遠景照片。引言開門見山的告訴無論是教或是學都應從生活中的對稱出發,學習幾何圖形的軸對稱,并用它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由此體會圖形變化在幾何研究中的作用。
目前,我市義務教育階段都采取6、3分段制,一般說來,中學教師很少去關注小學數學課是怎樣上的,這就導致初中教師上課與小學數學課有銜接不緊密的地方,恰好,我校是九年一貫制,這給我觀摩小學數學課提供了方便條件。比如我講題目“師徒兩人檢修一條煤氣管道,師傅單獨完成要10小時,徒弟單獨完成要15小時,現在兩人合作,多少小時完成?”如果僅僅是解答這個題目,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不是件難事,但是老師把題中的問題“現在兩人合作,多少小時完成”丟掉,發動學生聯系實際與生活,互相討論,互相提問,就出現了以下的幾個題出現:1、現在兩人合作,多少小時完成?2、兩人合作幾小時后還剩一這條管道的1/4?3、師徒兩人合作3小時后,師傅因事離去。徒弟還需要幾小時?5 、如果這條管道共長1200米,師徒兩人同時開工,完成任務時師徒兩人各檢修多少米?6、兩人合作,檢修這條管道時,師傅檢修720米,這條管道有多長?7、師傅每小時比徒弟多檢修40米,這條管道有多長?8、師徒兩人合作兩小時,恰好檢修400米,這條管道有多長?9、如果師徒兩人合作兩小時剩下的還有400米,這條管道有多長?10、師徒兩人同時開工,中間師傅因事停工5小時,完工時師傅做了幾小時?11、現在要求8小時檢修完這條管道,并且師徒兩人合作時間盡量少,那么師徒兩人合作最少需要幾小時?等問題。這樣的嘗試方式,通過學生合作交流,把中小學的相關知識緊密的結合起來。
信息技術是人們在未來社會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信息技術為其他學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與方法,是人們獲得信息與學習的一大實用工具;是人類未來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獲得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描述:“應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關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整合還有較大空間,教師可以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有意義的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在教學中應重視利用信息技術呈現以往課堂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教研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校本教研是推動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內在動力,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逐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探討校本教研,以團隊的力量面對挑戰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目前鄉鎮中學的學生不斷減員,這當然使得優生數量減少。如何在現有的學生中發掘、培養出優秀學生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校本教研,群策群力,發動本校全體數學教師的智慧,從初一開始直至初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讓自己學生的數學成績穩中有進,直至初三交出滿意的中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