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湖北省潛江江漢油田外國語學校,湖北 潛江 433100)
現在的一些思想品德教學,往往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世界,回避了現實生活,人為的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思想品德教學無法真正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不能從兒童的心靈世界產生影響。要達到有效的教學,必須深入到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所以思想品德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巧妙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動手、動腦、動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輔導作用的地位。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品德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學會社會生活”“學會認識人生”“學會超越自我”的教育。通過教學我明白: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接受。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教材,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以下幾點是我覺得對上好思想品德有幫助的。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如教學我要向你學習,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長補短”環節,可讓學生憑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再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價值引導,例如:誰有過這樣的體驗?這是真正的取長補短嗎?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真正的取長補短應該是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提高的過程。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社會生活中來,又回到社會生活中去,拓展教學空間。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是怎么才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我在上集體處處有規則這一課時,先布置學生在課間自由活動十分鐘,喜歡活動什么就活動什么,盡量活動的開心。活動結束后,我提出疑問:“你活動了什么?活動得開心嗎?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這樣活動嗎?通過活動學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為標準。但有時學生在認識生活中遭受挫折,思想品德課上學了遵守社會公德,乘公共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可在現實社會中經常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的人是視而不見。我們要正視這種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按自己的是非觀念去實踐一下,你有何感受?人們對你有何評價?學生就有可能從人們積極的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的知識,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如在講交通連四方內容時,讓學生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該節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實施中發現,學生對這種知識拓展的方式非常樂于接受。原因是:一、現代媒體迅猛發展,學生習慣于這種大信息的接觸;二、這種對知識 的“立體”了解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學習的全新認識,即學習社會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種生動的交流,把自己了解的知識與大家交流的“資源共享”的心態。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散、聯想的思維空間。資源環境與時空環境為思維環境的廣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不以某個現成結論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求異,大膽創新。創設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某一社會現象、事件的認識和評價,學生只要言之有理,應允許有多種見解、多種看法。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立足于社會生活”和“社會生活促進了教學”的觀念。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社會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兒童現實生活,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社會生活走近兒童,讓兒童走進社會生活,讓品德融入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