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群學君
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里,他們笨拙卻又認真地學習如何不被時代拋棄,小心翼翼地不被討厭,戰戰兢兢地離孩子近些,再近些。
我們不耐煩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卻不能阻止聳人聽聞的謠言、劣質雞湯和虛假廣告成為他們的貼心知己。社會學家說,這個時候你應該做的是,不是動怒責備,也不是反復叮囑,而是耐心地用文化反哺日漸邊緣的父母,帶他們迎頭趕上這個時代。
昨晚正看書,被表姐一個電話叫到她家里。
推門進去,表姐臉色鐵青:“跟他們說了多少次,微信上騙子太多,沒事別跟著一幫老頭老太太在群里瞎起勁。不聽!現在好了,買這幾盒‘保健品’,一萬四!錢就算了,吃出毛病來怎么弄!”
年過七十的二姨、二姨夫也知道大概是上了當,喏喏地說了原委。
春節前,二姨被老鄰居拉進一個“老年養生保健群”。兩個小伙子每天噓寒問暖。年初五還帶著幾十個老人家去廟里進香,“開過光”的佛珠每人給套了一串,還念叨“保佑咱爸咱媽身體健康,保佑大哥大姐發財”。好幾個老太太感動得當場認了干兒子。
感動的結果就是,正月十五那天,小伙子開始在群里賣“美國科學院獨家研制”保健品,七千塊一箱,兩箱一療程,從“源頭杜絕一切惡性疾病”……幾個干爹干媽,你三箱我五箱,跟不要錢似的。
二姨經不住老鄰居勸,也買了兩箱。東西寄到家里,包裝倒是精美得很,商標、廠家、原產地卻一概沒有,更別說說明書了!
表姐說她想不通啊,媽媽做了一輩子中學老師,從小時候教自己買東西要看商標、保質期,如今怎么也會上當?二姨也想不通啊,看著那么貼心的“干兒子”,賣給我的能是假貨?我也想不通啊,賣假藥的騙子,什么時候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的父母了?
我勸表姐,平時看著老人朋友圈不對勁,就該提醒他們。表姐回了一句:去年一個閨蜜抑郁癥自殺,我換了張黑色十字架的頭像,老爺子立馬電話追過來,說不吉利。掛了電話我就把老人家屏蔽了……
像表姐這樣,微信里先把爹媽、長輩屏蔽掉的,周圍實在不少??墒莿e忘了,我們不耐煩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也阻止不了聳人聽聞、劣質雞湯和虛假廣告成為他們的貼心知己。
央視曝光:這種菜千萬別吃!全國都在看!
牛奶將人類送入癌癥的墳墓??!
桃子與西瓜一起吃,等于吃砒霜??!
香港風水師:明年必發大財的屬相!!
記者暗訪,太無恥了,江蘇人都要轉起來??!
……
作家黃章晉說,中國老年人最喜歡關注的信息來源,往往是背景不明的健康養生營銷號,它們一邊制造聳人聽聞的消息,一邊提供所謂“健康養生”的知識,推銷各種靈丹妙藥。這種營銷號幾乎遍布全中國的每個地區,并且漸漸實現了本土化滲透。你根本搞不清它們的雷同內容,是因為相互抄襲,還是背后組織就那么幾家。
有時候真覺得,微信里,我們跟爸媽好像生活在兩個世界。
但是,該責備的,是父母嗎?
網上有過很多看似客觀的評論:
老年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聽風就是雨,覺得合乎邏輯就深信不疑……
他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經歷過長期的信息匱乏。由于信息饑渴,他們對各類能消磨時間的故事津津有味,并不介意是否編造……
“他們對無效信息有著更大的容忍程度——萬一是真的呢?轉一轉又不害人?!?/p>
說得對嗎?都對。但是并不完全。
整整七十年前,年輕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就寫過一本小冊子《鄉土中國》,把這個問題說得很透徹。
傳統農業社會,社會變遷極慢,知識更新更緩,長輩的經驗無論于社會還是家庭,皆為財富,他們天然是社會和家庭的權威。進入現代社會,社會變遷急劇加快,經驗再也不足以指導未來,以前的權威,就開始慢慢淪落為邊緣人,被進入城市的晚輩越甩越遠。
更不用說今日的互聯網時代,知識迭代更新速度不但以分鐘計,而且幾乎是無國界的全球共享。在這個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時代,很多父母們最需要的,恐怕不是物質,而是多元化的新知識儲備。
1998年,費孝通的學生周曉虹跟一群朋友聊天,無意中聽到的一句話,影響了他二十年。
那是幾個好朋友在討論剛剛開始進入中國家庭的電腦,一個朋友爭論不過其他人,下意識地回了一句:“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兒子告訴我,應該怎樣怎樣!”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一句話立刻點醒了富有“社會學想象力”的周曉虹,他立刻察覺到伴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親代和子代的關系正悄悄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二十年后,周曉虹把他多年的研究寫成了一本詳實的專著,題目是他發明的那個已經廣為人知的概念:“文化反哺”。在他看來,伴隨著社會急劇變遷,父母一代在文化上成為落后者,轉而向子女一代學習,不啻一場“代際革命”。
有時候想想,像我二姨那樣的老年人,挺不容易的。
年輕時的信息匱乏和篤信權威在他們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年近黃昏時,他們還要克服這種烙印,努力學著用微信、逛淘寶,甚至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他們認真又笨拙地學習如何不被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拋棄,小心翼翼地不被討厭著,戰戰兢兢地離子女近些。
伴隨著互聯網長大,已經掌握網絡話語權的年輕人,當然能在各種自媒體對上一輩盡情吐槽或者控訴——春節回家要自救啦,七姑八姨要遠離啦,等等——卻少有人提醒我們,已經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父輩們,活得也不容易。
當“個性與獨立”被過度張揚,當“父母皆禍害”成為流行語的時候,無數年輕人選擇的應對方式是——逃離。文青們口中叫囂的“逃離故鄉”,說白了就是逃離父輩的生活。這個選擇當然沒錯,但是不要因為有了遠方,就忘記了來時的方向。
年輕人愛拿“都什么時代了”說事兒,潛臺詞是在質問父母“你為什么不能像我這樣做?”但實際上,這樣的質問,與父母對子女看似“不通情理”的訴求并無差異。
如果你不是那個嫌棄自己父母的孩子,那就帶著他們一起趕上這個時代吧。比如,取消屏蔽,把這篇文章推給他們一起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