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鳳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第二小學,江西 贛州 341200)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這樣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取直接經驗,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知識。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說:“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驅力。”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聽,讓學生看,更要讓學生做和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知識。下面就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平等、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于設疑,敢于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內在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制學具,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驗求知的意識。從而,學生在有意識的驅動下,動手操作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設計了一堂活動課,要求學生做一些圓柱型的實物模型。提示:制作圓柱時必須先畫出圓柱底面和側面的展開示意圖,再沿線剪下拼貼而成。學生通過想想畫畫,剪剪貼貼制作出各種不同的圓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有些學生還將圓柱與其他圖形相拼,制作出火箭、電視塔、房屋等模型。
再如“時、分、秒”的教學,課前我讓學生動手制作鐘面,感知將圓等分60 份的方法(先用折紙法將圓周分成12 等份,再將每份等分5小格),并且要求學生依照時鐘每五格標注一個數字,讓學生在動手制作活動中形成對時間概念的表象。
美國當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使學習具有意義,就要讓個人投入學習活動,而不能讓學習活動成為只是“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因此,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其中動手操作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梯形”時,我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制作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再仔細觀察這兩種圖形的異同,學生四人一組通過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制作出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再根據自己制作的圖形小組合作自主地探索兩者的異同。通過討論與交流總結出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當然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渠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多向思維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具體體現。
操作是讓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操作,既可以檢驗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程度,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在講“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小小玩具店”。將幾件小動物玩具剪紙貼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價錢和購買要求(錢要不多不少),教師做售貨員,學生為顧客,進行購買活動。這一游戲,把認識與使用人民幣緊密結合起來,購買活動熱烈有趣,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了高潮。既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合作交流的時間,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的轉化,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時,我先不過早地講述算法,只是提出問題:“你們能想出幾種算法,借助手中的學具,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地擺小棒、說過程,隨后,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分別將自己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講述出來,然后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想出了多種策略來解決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同時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可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我們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全面發展的學生,從而使學生最終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