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鳳桐
(寧夏海原縣教育體育局,寧夏 海原 755200)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能夠為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知識的傳授,課堂主體地位完全沒有發揮出來,不但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還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培養創新性人才,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的將創新教育融入進來,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創新,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第一,對學生的想象力予以激發。不管是在科學技術發展中,還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創新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對學生個人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好奇心予以培養,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開拓自身的思維。同時,進行創新教育還能有效的讓學生養成多層次分析問題的習慣,從而擺脫固有的思維,根據自身的理解、想法提出更加鮮明、有力的觀點,以此提高自身的創造性思維。第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以往的教學中,教育者們都深信教師就是用來傳授知識、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因而在教學中對課堂的完整性尤其重視,牢牢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卻對實效性予以了忽視,學生在單一枯燥的教學中,完全提不起丁點兒的興趣,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預期,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通過趣味性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思維中走出來,不要只知道一味的記錄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而是要勇于將自身的觀點表達出來,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對問題進行思考,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要做的就是要改變固有的傳統觀念,對教學總體目標、具體目標進行合理的設置。也就是說,設置的總體目標要站在新課改背景下所提出的,注重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而具體目標要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教師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樹立正確、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采取針對性教學,因材施教。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時,教師先要指引學生理解、掌握這篇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以完成基礎的教育目標。然后在帶領學生朗讀這篇課文,在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談論一下秋雨在自己的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想象能力,開拓自身創新思維,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極大的對學生情感體驗予以豐富。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對學生求知興趣予以激發,還要鼓勵學生創造精神,在課堂中讓學生發表意見時,要多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理清思路,從而調動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逐漸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在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教師在講解完一堂課后,問學生們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往往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并不清楚自己還有哪里不懂,只有在答題的過程中才會明白自身存在不懂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國的學生普遍存在不具備提問題的能力,而具備提問題的能力,通常比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要的多。提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好能有效鍛煉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可以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課堂打造成一個適合提問題的情境,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化被動為主動,將心中的疑惑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例如:在教授《鳥的天堂》時,教師先讓學生們有感情的去朗讀一遍課文,然后將準備好的資料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然后在引導學生們去提出問題。為了可以讓學生們消除緊張的心理,調動學生提問題的熱情,教師可以把問題解釋權交給學生。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多種多樣:大榕樹為什么會被叫做鳥的天堂?鳥兒們在這個天堂中是怎么樣生活的?大榕樹里面什么樣的?等等,學生提出的問題,則由全班的同學一起尋找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去提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見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喜歡提問題、敢于提問題,在提問、答問的過程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推動創新能力的發展。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創新教育已經成為了當下教育中的主旋律,將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起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們在教學中不斷的實踐、總結經驗,加強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學生展現出創新思維的小火苗時,要努力的去保護,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在腦海中形成新的思維,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