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麗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懷安城鎮實驗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6161)
小學學生寫作難,語文老師師教作文更難。當我們煞費苦心、面面俱到地指導完小學生作文后,結果看到的學生作文或大同小異,或似曾相識,或依葫蘆畫瓢,缺乏新意。那么怎樣才能指導小學生學生寫出新穎別致、與眾不同的作文呢?
寫作文離不開觀察,但觀察要講究方法,要有序,這個序就是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然而,是否一開始教師就要把觀察方法告訴給學生呢?有這么一句名言:“一個差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不妨做一個這樣的嘗試:在學生初學觀察還沒有掌握觀察方法之時,讓其觀察一事物,然后寫一篇作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改,經過幾次反復,寫出的作文會不斷完善起來。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前后寫的作文為什么不一樣?學生通過回顧自己的寫作過程,總結出經驗,就會發現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觀察的方法。有了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事物就有條理性,寫出的文章內容就豐富,形象就會生動、感人。學生在觀察中掌握了方法并運用在實踐中,這個掌握觀察技能的過程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過程。
在運用觀察方法進行觀察時,要注意把觀察和思考結合起來,做到邊觀察邊思考,使學生對所觀察的事物產生新鮮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比如:讓學生們觀察春天的校園,然后寫一篇贊美校園的文章。眾多的學生會從觀察校園的樹木、花草人手去觀察,而有的小朋友卻另辟蹊徑,從觀察師生的精神面貌人手,先寫同學們洋溢著春意的笑臉,再寫校園整潔的環境、天空飄蕩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風,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從而體現了作者的獨到之處。此外,在觀察同一事物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順序進行觀察。這些訓練,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對培養新時代需要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極為重要的。
就作文的立意來講,同一素材,如果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觀點去分析、認識,也會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立意來。比如:小草這一事物,從生長的特點來看,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怕風吹雨打,能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可以說哪里有水、空氣和土,哪里就有小草的存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小草頑強生命力的真實寫照。所以,人們往往用它來比喻人類所具有的頑強品格。另一方面,從小草的生存價值來看,小草危害莊稼的生長,它對人們又是個不利的因素。同樣,在小學生的作文中,往往有這樣的內容出現: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車,公共場所未關的水龍頭……對這些見慣了的內容,很多小朋友常常不假思索地把它作為自己學習雷鋒、做好事的素材,他們是否還能想出這里邊包含著其它什么道理呢?實際上,只要教師稍加引導,或者只要小朋友多動腦筋,凡事問個為什么,就不難得出與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來:自行車為什么隨便擺放?撞倒自行車的人哪里去了?自來水為什么沒有關?人們為什么對流淌的自來水龍頭視而不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這些都可以引起學生的多向思維。
選材上的創造性能體現在所選取的新穎、獨特,不落俗套等方面。
目前,在作文選材的問題上,有的教師并沒有注意到創新的問題,學生創造能力沒有得到施展,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寫學雷鋒做好事往往是走路撿到錢包交給警察叔叔、扶老人過馬路:寫歌頌老師,往往是學生有病,老師看望、補課……讓人一看上文,就能猜出下文是什么,你也寫,他也寫,英雄所見略同,就不免千篇一律了。克服這個毛病,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角度,在選材上創新,堅持人取我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寫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筆下俱無的新穎、獨到之處來,從而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柳青說:初學寫作的人,一定要培養獨創的精神,從一開始就培養這種精神。面對一種題材,反復地研究,創造出你自己處理這種題材的方法,盡管水平低,但這是創作。如果是從別人文章中套來的,可能高明一些,但不是創作,所以在作文技巧上,我們提倡借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模仿不是不可能有,但要講求實效,要限制,中高年級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什么下水文、優秀文選,盡量在學生作文后閱讀。有的老師在作文前習慣讀些范文,或者提出很嚴密的框框,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寫作技巧上,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最好的辦法是放手大膽地讓學生自己構思,讓他們從自己實踐中探索規律,這樣在作文中才能形成一套自已所特有的風格。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一定要堅持“立意創新”,“立意創新”是寫好作文的保證,要注意把握好立意是否切合話題,是否準確深刻,是否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如:以“路”為話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寫實實大大的路,也可以寫象征性的路,如心靈之路、人生之路等。另外,寫作時也可以讓學生變換認識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認識、體驗生活,體驗大自然的風光。因為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如以“快樂”為話題,可以對“知足者常樂”這一觀總作逆向思維,從學生不能驕傲自滿的角度去寫知足者未必常樂。還有,作文要體現時代感,要體現時代的脈搏,要堅持立意的創新。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掌握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讓他們多讀報刊雜志,多看電視新聞,給作文注入鮮活之水。如“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等。學生耳熟能背,作文時能信手拈來,內容自然就“新”,感覺自然也就很好,文章也順其成為佳作。
當然,初中作文教學的方法很多,本文只是本人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之總結,教育有法,但教無定法,我們每一位學生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更新觀念,不斷開拓進取,加快課堂教學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及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