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波
(河北省永清縣北辛溜中學,河北 永清 065600)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求變”過程,教師的職業發展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反思無疑是教師專業發展最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一線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筆者就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做以下幾點陳述:
在復習鞏固環節,我首先設計了兩道題,復習了已學知識的兩類知識點,接著我又引入了整數在直線上表示這類習題,目的在于喚醒學生已學知識的記憶,通過整數在直線上表示,搭建了為學習負數在直線上表示的平臺,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既然整數能夠在直線上表示,那么負數也可以在直線上表示出來,并且所有的負數都可以在直線上表示出來,只要有了這個苗頭,引入就變得唾手可得了,再者學生也明白了本節課所要學習內容的重點。
除了本節課復習環節,我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也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設計一兩道已學知識的題目,然后再引入和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關類型的習題,這樣既喚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形成了對比,在對比的情境中創設使課堂生成了更為豐富多彩引入環節,教學也就更自然,更順暢了。
數學教學中,課本的內容都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這就顯得數學枯燥無味,并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動態形式,那么我就設想將我這堂課的引入以動態的活動為載體。這節課上,我將例題的活動形式轉化成學生在教室展示,首先我請了5 名同學上講臺,3 男2 女,其中一名孩子是我班個頭最高的,我將個頭最高的設為中心,讓他站著不動,然后要求兩名男生站在左邊,兩名女生站在右邊,然后我讓站立的兩名男生和兩名女生說他們在哪個位置,先引出方向左和右,再加上數值,即左1,左2,右1,右2,進而引出思考:站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后回答:左和右是兩個相反的方向,接著又提問:既然是相反的方向,我們能不能用之前學習過的數來表示?進而引出了正負數。既然用正負數表示,我就規定:中心學生為左和右的分界點,規定為0 且右邊的方向為正方向,表示出了兩名男生和兩名女生的位置,即-2,-1,+1,+2,這樣將書本上的靜態例題轉化成學生站立并表示位置,順理成章地轉化為所學知識點。到了這一步還不夠,因為例題中要求向西、向東走200米,因此我將向東、向西走200米轉化成向左和向右走。我先提出要求:中心學生依然不動、站在左邊和右邊學生按要求走:左邊男1 走3 步,左邊男2 走5 步,右邊女1 走2 步,右邊女2 走4 步,走完之后口述自己到了哪個位置?在規定了中心為0,右邊方向為正后,進而思考用正負數表示自己的位置。
用學生演示移動的方向和步數,來引出正負數的表示方法,將靜態的知識點轉化成為動態演示,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學到的知識也就更牢固,由此可見,本節課中我將靜態的知識用動態的方式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既可以將教材內容活化,又使得學生活學,還給課堂帶來了活力。
數學內容有很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數學的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教與學的中介,但是在知識點發生發展中,這一過程被簡化,因此出現在孩子們面前的知識點,對缺乏基本生活經驗的學習者來說是很抽象的。而小學生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易接受較為直觀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和處理教材的知識點,并進行適當的加工、改造,創設有效的情景,用貼近生活的素材,將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直觀,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的“生活”味道,感受到數學中“抽象”變“直觀”的樂趣。讓學生從“讓我學”轉換到“我想學”和“我要學”。
原本正負數就是一些枯燥的數字,再加上數軸的引入,就更顯得無趣。但是我由電線上一排排的小鳥聯想到了在直線上表示正負數,更加體現了學生的生活。讓數學根植與生活,并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將教材中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點設計成了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用的上的數學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意義。通過《在直線上表示數》一課,我不僅體會到了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并且初嘗甜頭,我的這節課學生掌握的很不錯,作業出錯率也少,更使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倍增。
“備一節課,既是一小時的事情也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我在教學中,更應該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并不斷改正不足,并且要對在教學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創新點進行捕捉和提煉,慢慢總結出自己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讓教學反思為一堂高效的數學課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