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衡水科技工程學校,河北 衡水 053000)
羅伯特·加涅有一種觀點,“教師的教是存在于學習者外部的一種刺激情境,這種刺激情境是學習活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這對當下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具有較強教育能力的幼兒教師來說,要在未來的職業活動與藝術教學中很好的做到這一點,具備較高的進行幼兒音樂活動設計的能力,則是重要奠基,并會直接影響到“刺激情境”的構建效果。因而,本文主要就如何指導本專業學生學習進行音樂活動設計進行論述。
音樂活動設計的最終實施與施教對象是幼兒(學生),是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作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首先,需要認識幼兒的身心特點,包括分年齡段認識其心理特點、認知特點等,從而得以使音樂活動設計,從活動目標、活動準備到活動過程等,都能夠貼近幼兒的認知實際、符合幼兒的身心成長需求。其次,在引導幼兒參加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在強調幼兒的活動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必要強調全體幼兒的無差別教育與尊重個別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即是說,在進行音樂活動設計時,就既要把全體幼兒視作一個整體進行教育,也要關注每一個幼兒在發展上的個體差異。
羅伯特·加涅“為學習而設計教”的理論,主張教與學的對應,如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將這一動機引導到到達學習目的的活動中去,告知學生教學目的是為了明確學生的學習期待,指引學生注意是為了引起學生的選擇性知覺等。將這一理論前移進入學生的音樂活動設計中去,即是要求學生要明白,在活動設計階段,即要考慮到應該采用什么樣的途徑與策略、方式和方法等,去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知曉本次活動的教學目的、引起學生的選擇性知覺等。這些內容,對剛參加實際教學活動的幼師來說,是缺少在課堂教學的進程中解決此類問題的教學智慧的,只能在進行音樂活動設計階段即進行統籌考慮,有所預案;而對本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學習進行音樂活動設計的階段,則尤需如此。
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活動設計,給出設計示范與模仿對象,讓學生直觀了解大致的操作流程、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等,學生在進行具體設計活動時就會有范可依、不致彷徨無措。如示范設計音樂活動《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師給出一個完整的活動設計作品,包括教材分析、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諸環節,活動過程又具體到各環節設計與對應環節解讀,如談話引題、欣賞歌曲、學唱歌曲、表演唱等以及每一環節的更進一步的操作上的細分等,就遠比教師的僅僅口頭上的理論講解與要求——雖然這一點也很重要——所帶來的效果要好得多。有了這種實際示范的帶動,學生的活動設計動機也就會被激活和強化。當然,這種示范性的活動設計作品,也可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進行。但效果不如教師個人優秀作品帶來的示范效應來得更直接。
對于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活動設計的教學活動,案例教學法是常用方法之一。這主要是因為,以現有優秀案例做范本,如現場教學觀摩、教學錄像觀摩、文本案例等,可以通過分析、討論、交流等,幫助學生獲取最直接的有關音樂活動設計的感性經驗;進一步,在教師指導和學生的研究、領悟下,可使學生有效認知隱藏于案例中的進行活動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設計付諸實施時可以采取的有關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等;以之為基礎,也有助學生將所學有效遷移到自己的具體的音樂活動設計過程中去,并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鞏固,或有創新。為做好這一點,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案例及特定部分進行有效的觀察和討論是必需的。這有助學生深化對案例的認知,以對優秀案例進行克隆和模仿為基礎,實現在自我活動設計過程中的二次創新,進而提升與奠定自身未來職業教育能力的有效基礎。這也是“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維果斯基語)認知的應有之義。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以就業為導向是既定的目標;體現在音樂教育能力的學習上,自亦如是。這就使得專業學習中,對學生音樂活動設計能力的教學,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必然也會走出課堂進入社會。為此,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相關活動,可有效實現這一點。如配合教學進程,舉行班級或校級的音樂活動設計大賽、音樂活動設計說課大賽、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更大范圍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技能大賽等;積極開展第二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借助虛擬幼兒課堂環境進行模擬實踐練習,通過這種練習來發現問題、提高能力;根據教學進程與教學計劃,實施安排學生觀看幼兒園優秀教師的視頻公開課或公開課視頻,或安排學生參加階段性的見習實習或頂崗教學活動等,都有助鍛煉和提高學生進行音樂活動設計的實際能力。
總之,在專業教學中,教師指導中職學生做好音樂活動設計活動,是培養學生構建自己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深刻認知這一教學活動的核心理念是重要前提;以之為基礎,相關教學策略、方法等的采取,才會取得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