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芳
(寧夏中衛市第六中學,寧夏 中衛 755000)
前言:身處于知識經濟發展的環境,面對著日新月異時代變遷,知識的單方學習,已經不足以人才輩出的發展環境,也難以支撐起國家強盛的愿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而少年、青年知識人才的培養,更是民族的希望。化工產業、化工技術,這些都需要化學知識的學習與運用[1]。所以,在初中,這一化學的初始學習階段,更要把握好人才的培養,創新素養的教育,唯有創新,才能與時俱進,不至于落后于時代發展。因而,對于初中化學教學的教學策略而言,其創新素養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化學成績,更能夠激勵起其各方面的思維發展。
什么是創新素養呢?什么時候開始創新素養教育的呢?其實,時代早已賦予我們答案。
對于創新素養,最早可以追溯到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如今可以體現為我們身邊的各種新型事物發現與創造。無論是工人發現新型的機械制造技術還是院士們研究出更加新奇有效的科技產品,它們都是一種創新。創新不僅體現出創造者眼中的事物與他人不一樣,更重要的是,它表現出的是創造者的思維的靈活與發散[5]。
創新素養教育的知識學習與傳播其實早于很多社會大眾的眼界而發展于這個世界。我們的教育教學事業什么時候開始需要創新素養教育,什么時候開始投入創新素養教育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于現代社會而言,稍明顯而無缺的可以追溯到清末洋務運動時期,詹天佑留學歸來所發現的“人字形”鐵路,于現在而言,可以表現為教育教學標準的新課標大綱。無論是對于初中化學教學或是其他科目教學,創新素養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是長久學習發展的興趣基石,同時也是教育事業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的一部分[3]。目前來說,初中化學教學的新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化學的教育教學,無論是理論理解還是實驗踐行,都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要深化課堂教育改革,不限于實驗室于教室的教學之分。
當教師拿著一些實驗用具第一次進入教室的時候,學生們都會問來問去,好奇至極,但當教師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拿入教室的時候,學生們就已習以為常,因為他們都已經學會了這些實驗,而且極少有人會問,這些實驗器皿,除了課程之中的實驗,還可以做哪些實驗。學生的好奇心是教育教學方法中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誘導因素之一[2]。在學習的過程,因為學生也由于個性差異而受很多因素的干擾,從而好奇心減弱,所以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去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在進行創新思維素養熏陶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面對于初中這一化學知識的初始階段,其教育教學理念在不斷進行經驗積累中進行學習與分析,從而發現在這一階段,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曾經,面對于理科性的化學,我們的學習觀念都停留在應用和實驗之中,認為理論只是實驗的過渡,而非發展的支撐,我們終于明確現實的考試所需,學習任務所需,而忽視了其發展的歷程。化學、物理,這兩門在初中階段“新型”的學習科目和知識范疇,理應教導學生其發展的根基,即發現式的創新教育,引導學生去發現。比如,最早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是紐蘭茲,但是現在使用的是門捷列夫發現的元素周期表,因為門捷列夫較紐蘭茲的發現更加的深入。又比如,在化學的教育教學中元素周期表是最基本的,但是門捷列夫他們并不是最偉大的,“現代化學之父”是拉瓦錫,因為是他將化學定性轉為定量,并且給出了氫和氧的命名,預測了硅的存在[6]。其實,在數載的教學經驗中可以發現,知識只要愿意學,只要時間不緊,一切都來得及,但是,如果觀念里知識,只是一張卷子的任務而已,那么學習,終究還是在前人的樹下乘涼,而且也沒有學會在化學的世界里,離開了前人的樹,如何給自己遮太陽。所以,究其根本,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多加熏陶創新素養教育觀,讓學生都樂于去發現知識。
如果把學習當成最重要的目標,那么只有身心合一,精神滿滿,才能得到與付出相匹配或者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在教師教授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當講述課本知識的時候,學生學習的精神態度大多數并沒有全身心的投入,但當讓大家動手操作時,便會熱情高漲,這樣的差異,其實就精神態度問題的表現。經一些教師在課下通過師生談話所了解到,當講述課本時,學習態度沒有到位,是因為每次都是實驗步驟,大都差不多,聽多了,就感覺自己可以,然后精神態度沒有第一次聽那么端正。所以,究其原因,是課堂情境的問題,在同樣的教學情境下,過多是固態化的知識結構,并沒有進行一些靈活性頭腦風暴訓練,從而學生的精神態度并沒有百分百的投入。因此,在初中化學這一化學知識儲備初期積累之時,要對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的訓練,讓大家去猜想,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也可以讓學生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引起學生在思想態度上的興趣和重視。總體而言,在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熏陶或是教育[7]。
初中化學,就像是化學長久學習的門檻,有的人覺得它太高,而有的人覺得它很低,而這就是受他們思維障礙的影響。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思維畫圈,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以固定所學知識為圈,那么創新,真的就是言語之間。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嚴謹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敏捷性等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在好好地利用,所以,要利用多種途徑,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培養。如果有思維定勢或思維障礙的情況,那么就需要進行一些溝通,在溝通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散自己的思維,在明確化學這一主體后,可以天馬行空地想,然后分享自己的思路或是自己的想法。只有我們的思維是發散的、靈活的,那么我們的思維才不會受到限制,那些“新”的事物才能得到發現或是創造。
初中化學,知識層面雖相較于高中與大學而言稍淺,但是在這一時期的學習要求卻是最為嚴謹和重視的,小樹苗要有扎入土中深處而不放松的根,才能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希望。創新素質教育在教育教學踐行過程中的部分要求,與化學課程教學的新課程標準較為相似,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面對一切千奇百怪的猜想或是問題,教師教學要引導。而對于學生的創新素養的培養則需要從根基抓起,從態度到行為,然后樹立理念,如若其中有紕漏,則需要進行溝通、分析并想辦法解決。創新素養教育雖然為學習成果的獲得進行了支撐,但是我們都要意識到,創新素養教育的途徑不僅限于課堂,而它對人發展的作用也不僅僅限于學習。
結語:綜上所述,創新精神不僅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更是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在初中化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創新素養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更是為了幫助學生去發掘他們的潛能力,在謀求學習成果的同時,發揮他們最大的人生價值。所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發現其他人沒有發現的趣味,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這些,是創新素養教育的發展,也是長久發現學習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