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貴州省綏陽縣教育局教研室,貴州 遵義 563300)
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之間的滲透和聯系能夠有效的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中滲透有趣的數學文化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通過對數學文化的閱讀分析可以了解數學課堂的具體形態,另外數學文化實際上是數學課堂的文化表現形式,教師應著眼于數學文化的滲透,使數學教學的科學教育價值得以體現。學生在學習數學文化的閱讀過程之中能夠能夠對數學與個人生活實際以及生產之間的聯系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熱情,主動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相關問題,提升個人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提高自身綜合數學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多數教師的重視。但就目前來看,在數學文化滲透方面,教師普遍反映資料難查、方法難選,以至于教師較難進行數學文化的合理應用。從學生反映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對數學文化有一定興趣,但是對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缺乏興趣,難以從中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多數學生表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進行與數學文化有關的內容的閱讀,從中能夠得到數學知識的拓展。因此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滲透現狀來看,教師主要通過講述教科書內容實現數學文化的滲透,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難以實現數學文化有效處理。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學生接觸的數學文化有限,難以從中得到情感熏陶和品格的培養,無法達到數學素養的培養目標。
教師自身的數學教育觀對學生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至關重要。現在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只重視數學知識的表面學習,而忽略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忽略數學文化對學生長遠發展的積極影響作用,結果是學生成了答題的機器,對數學學習興趣淡化。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效的傳播數學文化,關鍵在于教師轉變數學教學觀念,認識數學的本質,數學不只是一門呆板、機械和工具性的學科,更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數學教育有其豐富的內涵,應是文化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不僅能從內容和形式上豐富數學,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數學文化的意義所在,才能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數學閱讀中來,從而調動學生閱讀興趣。
數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考慮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從整體上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雖然我國的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數學領域中推行數學教育走向大眾化,但現實并非如此。小學數學教育應是以課程為載體,以教學過程為切入點,挖掘教材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讓學生通過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切身體驗數學中蘊含的美,進一步理解數學的本質,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最終形成正確的數學觀,進而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精神、正確的科學態度及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最終體現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數學文化的產生與歷史上眾多數學家的刻苦鉆研和勇敢奉獻的精神密不可分。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數學家故事的講述,在滲透數學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數學家的品格,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例如,針對小學數學立體幾何內容較難理解的問題,為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數學家歐幾里得的故事:當時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向歐幾里得學習幾何知識,詢問歐幾里得是否有捷徑,而歐幾里得不畏強權,毅然回答“在幾何里,沒有專為國王鋪設的大道”。有感于數學家的堅毅品格,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得到鼓舞,繼而保持數學學習熱情,得到良好品格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材包含了較多講述數學發展歷史的經典數學故事,這可以成為數學文化的載體,對學生數學閱讀興趣進行激發。例如,在學習“負數”內容時,為激發學生對“負數”的興趣,教師可以對負數的產生歷史進行介紹,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中,就專門設計了介紹中國負數歷史的內容,明確指出在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規定“正算赤,負算黑”,用白話文解釋就是用紅色算籌進行正數的表示,用黑色算籌進行負數的表示。對于學生來講,可以通過互聯網等途徑搜索這部典籍的產生年代和歷史背景,感嘆古代人的偉大智慧。采取該種方法實現數學文化滲透,能夠使學生對負數的認識得到加深,也能使學生體會中華民族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產生數學學習的強烈愿望。
總之,數學教育的真正目的應當是培養學生在扎實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數學中蘊含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感受和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數學文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數學文化的積極影響,從而體現數學課程的本質特點與要求,進而發揮數學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